《了凡四训》:短短3句箴言,受用一生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这本著作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

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袁了凡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才能得财,万事如意。

书中短短3句箴言,句句经典。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身处五代十国的冯道先后效力于十一位皇帝,始终身居高位。

在后代许多史学家看来,“一臣不事二主”,才叫忠君爱国,因此对冯道这种“朝秦暮楚、改换门庭”的行为也便大为不齿。

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斥责他是“奸臣之尤”。

但他的一生,却是做好自己的最好诠释。

他不贪财,不好色,有才干,不结党,不树敌,有容人之量,知进退,关心民生疾苦。在官场上之所以屹立不倒,靠的不是溜须拍马、两面三刀,而是“从道不从君”的坚定立场,和真材实料的才干。

换言之,他有足够的努力与坚持,砥砺耕耘,而收获自见。

心胸,就是财富

古代圣贤范蠡,三次富可敌国,又三次散尽家产,三聚三散,传为美谈。

拥有财富的时候,范蠡没有兴奋;散尽家产的时候,范蠡也没有沮丧。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没有被冲昏头脑。

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对越国构不成威胁,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于是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带着西施泛舟江湖。

可见,范蠡的度量是真的大,有行止于知的睿智。

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信杂念所困、被功名利禄所累。

知耻而后勇

做人不能丧失耻辱心,最终能成圣贤,如果一旦丧失了,那就沦为禽兽了。

人为何要知耻,是因为失败,在失败后深刻吸取教训,知道败在哪里,才能再鼓勇气,战而胜之。

越王勾践在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对方才对他消除戒心,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生活需要拿出知耻而后勇的信念,再加一把劲,再努一点力,往往会得到你所意想不到的成功!

《了凡四训》是以袁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该书对人影响重大,曾国藩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并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在《了凡四训》中,若能读懂读透这短短3句箴言,那么,未来将有无限的福气。

来源 :国学文刊

图片 :千库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净土解行

分享到:
发布于 2024-01-22 10:47:05
收藏
分享
海报
59
上一篇:老年人生前最重要的三件事 下一篇:“我业障深重,福报浅薄,恐怕往生不了”,这种说法对吗?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