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切记!两种真信切愿的讲法不能混为一谈



切记!两种真信切愿的讲法不能混为一谈


念西法师讲授


『所以然者,均名念佛,同一往生,而修有事理,功有勤惰,随因感果,地位自别。』


为什么往生后有三辈九品的种种差别呢?因为你往生前修行的时候有差别。
“修有事理”,看你修的法跟什么相应,有事相、理体的差别。
“功有勤惰”,你用功修行的时候又有勤、惰的差别。“勤”就是精进,“惰”就是懈怠。
“随因感果,地位自别”,往生就是一个果,你有多少因就感多少果,当然就有九品的差别了。
就像蕅益大师讲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品位的高下要看持名的深浅,“功有勤堕”。
我们要注意这里的“修有事理”四个字,往生的行因有事和理的差别。从莲池大师这里的“修有事理”四个字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信愿行也有事和理的差别,这里我们千万千万注意。
现在很多学佛人觉得,好像净土的信愿行很简单。我们常见的对净土信心的解释,《弥陀要解》是最有名的。蕅益大师《要解》中是按六信解释信心的,这是学净土的人普遍都知道的。六信里面有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是事理圆满的。信理的“理”不是理论,而是实相理体。
但众生的根机并不全都是具备六信的。像印祖《文钞》里面就提到,有些人是未达理体,仅仅事相的一个信愿。那就和六信有差别了。他仅仅信事,没有信理;或者仅仅是信他,并没有信自。信自是要信真如自性,实际上也是理体。
这样我们就知道,净土的信愿行本来就有事理的差别。


你如果一开始学净土的时候,以为信愿行肯定就只有一种标准,唯一的就是蕅益大师的六信,那你怎么理解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呢?难道善导大师对信的解释和蕅益大师的六信是完全一样的吗?


善导大师《四帖疏》里面说得非常明确,直接就指出来: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佛讲《观经》,就是让我们指方立相,把心安住在你所观的十三观上,或者这句佛号上,而不是“无相离念”的。
善导大师就批评:你连著相、住相去修都做不到,还要去按实相理体,即相离相,离念清净去修,那更是不可能了。
从善导大师的这些观点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解释三心,不谈实相理体,仅仅是未达理体的一个事相的修法。
净土对信心的解释,我们就可以归纳为这样两种标准
一个是事理不二的,即事即理的,就像蕅益大师讲的,是六信具足的,可以说是圆满标准的信心。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圆教的修法。讲信是这样,讲愿、讲行都是这样,讲愿也没有离开实相理体,讲行,这句佛号本来就是超情离见的,可见蕅益大师《要解》中讲信、讲愿、讲行全都没有离开圆教的修法。因为净土本来就是这么高,就是佛的净土,当然要按圆教来解释。就教法的当分来说,就是这个高度,你不能把它解释浅了。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善导大师针对中下根机的人,仅仅事相上的讲法。毕竟能按圆顿教法、实相理体去修信愿行的人少,所以善导大师针对中下根机的人,不谈实相理体,仅仅按事相上的信愿来解释。这是差别的地方。
有位道友,学了好多年,应该也算比较优秀的。但是后面他可能接触了一些其他法师的讲法,就对我们最初一直强调的,信愿可以分两种标准的讲法产生怀疑了。他就自己去圆融:“事相就是理体,事即理,理即事,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老太太表面上看很执著的、事相上的修法,实际上当下就是实相理体。这句佛号你懂不懂都不要紧,尽管念就行了,念的当下就是圆教修法。”那我们还学圆教干什么呢?搞这么费劲,学也不一定学懂,念就行了嘛!他就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
表面看来,这个观点好像很殊胜、很高深,也很吸引人。
以前有位大德就讲过这样的比喻:净土是果教,跟因乘不一样。因乘,就比如说你要想吃苹果,要先种下苹果种子,还要施肥、浇水,等它慢慢长成苹果树,最后苹果成熟了,才能吃到。而果教,就是直接把苹果递给你,你张开嘴咬就行了。这句佛号也是一样,你念就行了,这就是果教。当然这个比喻不能说是错的,但是要看你怎么理解。
看起来他这个讲法很殊胜,非常吸引人,什么闻思都没有必要,这句佛号就像吃苹果似的,你念就行了。但实际上这个观点有很大的问题。这样人、法、事、理不分,反正就一股脑儿地混在一起,不分事理的差别,不分上根、中下根人的差别,那就没有圆修、专修的差别了。
有些人就说:专修就是圆修,圆修就是专修。我们净高班有些人还同意这个观点,那真是笑死了,白学了这么多年。
印祖明明说专修是中下根机,圆修以永明禅师为代表,就是上根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他偏说这个讲法没道理,哪有中下根机、上根机的差别?难道圆修的人就不能专念佛,不能专修吗?表面看来,他还挺有推理能力的,实际上他不知道这是印祖讲的,还以为是末学个人发明的。
这在印祖《文钞》里面是非常明确的,圆修是上根机,专修是中下根机。
也就是说,善导大师提倡的要专修不要杂修,就是仅仅事相上的,是针对中下根机的人讲的。这里就是有根机差别的,你不能混为一谈。
按前面的讲法,有些人就这样理解:“这个苹果,你直接咬就行了;这句佛号,你直接念就行了,当下事即理、理即事。这个老太太只要有真信切愿,即使是仅仅事相上的,理体她并没有通达,但这句佛号本来就是超情离见的,就是圆教,所以你念的当下就是圆教修法!善导大师的事相上的修法,当下就是《妙宗钞》天台圆教的修法!”他觉得他的讲法很圆融,这样善导大师和《妙宗钞》就无二无别了。
但实际上有些地方我们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莲池大师说“修有事理”,就是有事、理的差别,不能什么都不分。
如果认为“反正你懂不懂圆教都不要紧,只要念就行了”,那就麻烦了。
这样我们闻思净土教理,尤其学习《要解》《疏钞》等圆教的修法,根本就没必要了。你何必去转个弯,搞半天,学了好多年呢?这句佛号本来就是超情离见的,你直接念就行了,这个苹果你直接拿来啃就行了,多省事,多简单,多直接呀?还在那里闻思半天,几年也没搞明白,真是笨死了!你直接念这句佛号就行了,何必要这么费事,花这么多时间转一大圈呢?根本就是多余的嘛!
这种观点如果得到弘扬、推广,就会导致净土的教法没有人去学了,因为学也没有必要,也是多余的,直接念这句佛号就行了。这样讲就非常非常麻烦,就导致没有人再愿意去闻思学习净土的教理。尤其像圆教的修法,根本就成多余的了,学它干什么呢?甚至你都要怀疑:“智者大师为什么要讲圆教呢?讲了有什么用呢?不是耽误人家修行吗?直接念就这句佛号就行了嘛!”好像智者大师干了一件不应该干的事情,天台宗,尤其圆教最殊胜的教法,完全就是多余的,念就行了。如果这样理解,那就非常可怕!到时候不但不会去闻思学习净土教理,甚至极容易出现谤法。
摘自念西法师《弥陀疏钞讲记》

分享到:
发布于 2024-07-25 22:36:46
收藏
分享
海报
2133
上一篇:念西法师:这部经的最大关要是什么 下一篇:念西法师:无始以来恶业极重,现前又无修行,为何十念得生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