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这是佛陀更锡殊恩作大悲救度的无上法门
详释疏文
分二:
一、释“乍说三乘,终归一实”;
二、释“等颁珍赐,更锡殊恩”。
一、释“乍说三乘,终归一实”
『乍者,暂也,暂时之说,非究竟也。三乘者,乘本无三,权说有三,谓声闻、缘觉、菩萨也。终者,对乍而言;实者,对权而言。』
“乍说三乘”,“乍”就是暂时,或者刚开始的意思。“三乘”,就是“乘本无三,权说有三,谓声闻、缘觉、菩萨也”。
“终归一实”,“终”是对“乍”而言的。“终”有后面、最后的意思,“乍”有开始的意思。“乍”也有暂时的意思,“终”有究竟的意思。最后究竟开显佛的密意,这叫“终归一实”。“实”是“对权而言”,权说三乘,最后要归于“一实”,也就是一实教,而不是权教。
《演义》解释:
“‘乍说三乘’,指华严之后,法华以前,四十年所说之法。‘终归一实’者,指法华经。此经荡化城之执教,解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故。”
“乍说三乘”,就是华严之后,讲法华涅槃之前,四十年所说的法。以五时来讲,华严时之后就是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最后才是法华涅槃时。
“终归一实”,这就是指法华涅槃,也就是开权显实。
二、释“等颁珍赐,更锡殊恩”
分二:
1、释“等颁珍赐”— 通途法门;
2、释“更锡殊恩”— 净土法门。
1、释“等颁珍赐”— 通途法门
『言世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大教难投,随众生根,说三乘法,后乃会权归实,悉与大车,故曰等颁珍赐。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致也。』
“言世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世尊最初菩提树下成佛,就是给登地以上的圣者菩萨讲最殊胜的《华严经》,但这都是要登地上的圣者才行。
“大教难投,随众生根,说三乘法”,对一般的二乘、中下凡夫,对一般根机来说,这个法门太高了,根机不够,所以“随众生根,说三乘法”。这时候佛就在鹿野苑讲小乘四阿含,慢慢调化众生根机,使众生根机渐渐熏陶成熟,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慢慢把他引入大乘,最后才是“会权归实,悉与大车”。
我们要注意,说三乘法实际上就是一个方便,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三车。
这是《法华经》里面的一个比喻:
“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家广大,……周匝俱时,欻(xū忽然)然火起,焚烧舍宅。……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xiǎn车上的帷幔)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有一个长者,也就是比喻释迦佛,他家里面着火了,但是孩子们不知道,还在那里贪玩,你怎么跟他讲他都不相信。那怎么办呢?长者就设了一个方便,说:门口有三车——羊车、鹿车、牛车,特别好玩,你们想玩赶快去。于是大家就互相推挤,往门口跑,去看三车。最后发现不是三车,而是大白牛车。
三车就比喻三乘,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三车里面的牛车和一佛乘的大白牛车是不一样的,许多人在这里搞不清楚,以为反正都是大乘,都一样。这里其实是有差别的,一个是菩萨乘,一个是一佛乘,是佛果起修的圆教教法。
“悉与大车”,“大车”就是大白牛车,跟三乘里面的牛车,菩萨乘不一样,“故曰等颁珍赐”。这里都是从通途法门上讲,从三乘,最后会三归一到一佛乘,大白牛车。
“更锡殊恩”,这是后面我们马上要学习的净土法门。
2、释“更锡殊恩”— 净土法门
『而于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荫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
“更锡殊恩”,这就是净土特别法门,甚至在《法华经》会三归一,圆教一佛乘,大白牛车之后,还有更殊胜的一个方便。
一般通途法门,到了法华涅槃,圆教一佛乘,可以说达到极点了,教法在这个时候可以说到了至极无加的程度,殊胜方便到了极点。不像华严必须要登地以上,到了法华,甚至凡夫也可以修圆教一佛乘了,所以就已经有方便了。但是这都不如净土法门的方便。所以最后“更锡殊恩”,就是净土法门。法华涅槃之后,最后要依净土法门。
这里的比喻就是“不次之擢,荫序之官”。“不次之擢”,就像当官,破格提升。比如说皇帝直接下命令,让你连升三级甚至五级,而不是按功名科举考试一样,慢慢上去。“荫序之官”,也就是受先世的荫庇而为官。比如他父亲是做大官的,现在他就沾父亲的光,直接靠祖先的权势被提拔上去。古时候这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净土法门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情况。
《演义》:
“不论大根小根三句,对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说。谓华严纯接上根,下根绝分。今则上自不退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三根普利故。”
“不论大根小根三句”,也就是“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这是针对《华严经》。对华严来说,一般凡夫二乘都是绝分的。
《演义》:
“亦不待根熟四句,对上大教难投五句说。谓法华待根成熟,方乃会归。今则不俟弹呵,无烦淘汰,即得西归故。”
“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这是对比法华涅槃圆教,也就是前文讲的“大教难投,随众生根说三乘法,后乃会权归实,悉与大车。”
下面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画成一个图表,把净土法门对比华严大教、法华涅槃圆教。
通途 | 净土 | |||
钞文 | 演义释 | 钞文 | 演义释 | |
对比 华严 | 华严纯接上根,下根绝分。 | 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 | 上自不退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三根普利故 | |
对比 法华 | 大教难投,随众生根,说三乘法, 后乃会权归实,悉与大车, | 法华待根成熟,方乃会归。 | 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 | 不俟弹呵,无烦淘汰,即得西归故 |
出生死 | 成圣果 | |||
法义 | 比喻 | 法义 | 比喻 | |
通途 | 渐渐断惑, 方出生死。 | 授官者,必循资格,次第升授。 | 功圆行满,方成圣果。 | 得官者,必明经中式,或汗马成功。 |
净土 | 不必渐渐断惑,但得往生,即超生死。 | 不循次第,顿授高官。 | 不必功行圆满, 仗佛愿力,疾登彼岸。 | 祖宗遗荫,现膺爵禄。 |
- 详释疏文
- 1、释“等颁珍赐”— 通途法门
- 2、释“更锡殊恩”— 净土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