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以教理证辨析“十念往生”的十念

      

a895d0a07929a2846e3fda9533663e82_202312031701576490440431.png

以教理证辨析“十念往生”的十念

  ——念西法师讲授


A1.释“十念”


分四:B1.指成事刹那;B2.善导大师释:即十声阿弥陀佛名号;B3.十念即可往生之原因;B4.十念通九品。


B1.指成事刹那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这里的“十念”的“念”不是指“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而是指成事刹那,成事的一念。成事刹那的刹那也一样,不是“百一生灭,名一刹那”的刹那。成事,就是某一件事情成就了、完成了,比如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完了,这就是一念。“十念相续”就是十念。这里的“念”或者“刹那”都是指成事刹那、成事的一念。

下面再来看《往生论注》: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有些人以为:临终的时候十念念佛,难道还要去数念了多少声吗?下面昙鸾大师就回答:“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这样我们就知道,这里的十念、一念是指“业事成办”,是成事刹那,成事的一念,而不是指极小的时间单位,比如“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或者比如无分刹那。无分刹那是不能再分的,这个时间是极短的,但是我们这里不应该按无分刹那去解释,而是按成事刹那、成事的一念解释。

下面我们看新罗元晓大师的《无量寿经宗要》:

“以何等心名为至心?云何名为十念相续者?什公说言: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度一河。若得度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度?为脱衣度?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度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此是显了十念相也。”

问:什么样的心叫至心?什么叫十念相续呢?

下面就引用鸠摩罗什大师的解释,以一个比喻来讲。

就像有一个人在旷野中遇到恶贼拿着剑要杀他。这时前面正好有一条河,于是他就想:“我是穿着衣服渡过去呢?还是不穿衣服呢?如果穿着衣服,怕在水里面不方便,过不去;如果脱衣服,又怕没有闲暇的时间。”这个时候他唯有这样一个念头,没有其它念头。而十念念佛也是这样,这样的十念就是至心十念。这就是十念的相。


B2.善导大师释:即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这里的“十念”是指成事刹那,成事的一念,下面我们再来看善导大师的解释。善导大师直接就把“十念”解释成十声阿弥陀佛佛号。

我们看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又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里善导大师直接就把愿文换了一个字,“十念”就换成了“十声”,“十念”实际上就是指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我们再看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下至十声、一声等”,说明“十念”就是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那善导大师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当然是有理由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依据。


C1.依其它大愿


首先我们可以依其它大愿推知。比如十八愿前面的第十七大愿,其中讲“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以及后面的第二十大愿,其中讲“闻我名号,系念我国”,这都是指名号。


C2.依其他译本


下面我们再来看十八大愿的其他译本。

宋译:“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这里明确提到是“念吾名号”。

唐译:“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唐译的第十八愿也非常明确,“闻我名已”,“名”当然就是指名号。


C3.《无量寿经》后文


分二:D1.十八愿愿成就文;D2.三辈往生。


D1.十八愿愿成就文


《无量寿经》前面讲了法藏菩萨发下四十八大愿,而法藏菩萨发愿之后经过修行,最后修行成就了,成佛了,极乐世界也成就了,当然每个大愿也就成就了。大愿成就之后,在《无量寿经》后面就有愿成就文。我们看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的愿成就文非常殊胜,也非常重要,要跟十八愿的愿文以及唐译、宋译这些不同译本搭配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这里非常明确,是“闻其名号”。这是曹魏康僧铠的译本,和唐译、宋译都是一致的。

“信心欢喜”,前面讲“至心信乐”,而这里是“信心欢喜”,所以“信乐”的“乐”我们可以读,按欢喜信乐解释。当然也可以读yào

“乃至一念”,前面十八愿愿文是“乃至十念”,而这里是“乃至一念”,有些疑心重的人可能就会起邪见:“是不是这里经文搞错了?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呢?”实际上十念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念。“乃至一念”,说明往生就看你的信愿有没有真正到量。往生在于信愿的质量,而不在于念佛的数量,所以说“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至心”就是我们前面解释的至诚心,“回向,愿生彼国”就是回向发愿心。前面的“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是从信心上讲,后面的“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是从发愿上讲。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见这就是第十八愿的愿成就文。

这里的“闻其名号”就可以说明,十念、一念就是指阿弥陀佛名号。


D2.三辈往生


《无量寿经》后文中,在十八愿的愿成就文之后紧接着就讲了三辈往生,其中也有一些依据。

我们看经文:“其上辈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其中辈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里上辈、中辈都是讲“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说明是念阿弥陀佛名号。

再看下辈:

“其下辈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下辈中提到“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和前面所有的依据结合在一起,这里的“乃至十念”也就可以解释成念十声佛号。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这就可以跟十八愿联系在一起。“欢喜信乐”就相当于十八愿愿成就文里面讲的“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念于彼佛”就相当于愿成就文中的“乃至一念”,这都是一样的。


C4.《观经》


下面再来看《观经》的教证依据。

《观经》下品下生中讲:“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里很明确地提到,“具足十念”就是指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观经》后面的流通分中提到:“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佛最后付嘱流通的不是前面广为介绍的十三观这些观想,而是指持名,念阿弥陀佛佛号。


C5.理证


前面四个都是教证,这里第五是理证。我们可以这样推理:

一、持名念佛最容易,所以依持名去解释“十念”更能体现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谁都能修,谁都能念,谁都能往生。

二、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是万德洪名。

名号最殊胜,名号又最容易,当然依持名去解释“十念”最合理。

注意,虽然我们前面根据诸多教证以及理证,知道了这里可以把“十念”解释成十声阿弥陀佛名号,但是也不能太执著死板,以为“十念”念佛必须是指名号,其它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就绝对不行。

我们前面是依愿文文字来解释,善导大师把“十念”解释成十声阿弥陀佛名号是有必要的,但不是说就绝对不能包括其它念佛,不能这样死执著。按这里的文字,可以把“十念”解释成十声阿弥陀佛名号,但是当然也可以包括观想、观像念佛,你不能说其它念佛方法就不能往生,这样就不合理了。

这样我们就分析了,“乃至十念”“十念”就是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选自念西法师《无量寿经》讲记

目录导航
  • 以教理证辨析“十念往生”的十念
  • B1.指成事刹那
  • B2.善导大师释:即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 C1.依其它大愿
    • C2.依其他译本
    • C3.《无量寿经》后文
      • D1.十八愿愿成就文
      • D2.三辈往生
      • C4.《观经》
      • C5.理证
  • 分享到:
    发布于 2025-02-12 09:57:33
    收藏
    分享
    海报
    501
    上一篇:念西法师:自心是佛和我们的修行到底有怎样重大的关系 下一篇:净土法门关要及修学歧途系列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