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念佛警策选讲之散心念佛能往生吗
念佛警策选讲之散心念佛能往生吗
念西法师开示
“散心亦可往生”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
散心没有得禅定能否往生?是否必须要禅定才能往生?这里讲“散心亦可往生”,就说明往生不一定非要有禅定。
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往生的问题。而净土宗当中,许多人对此有争论,也有些法师说“散心没有禅定不能往生”。
一、永明大师:定心专心(专心即定心相对的散心),皆可往生
我们下面就来学习阿弥陀佛化身永明禅师的开示,看他老人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
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观经》里讲十六观,前面十三观是讲专门修定的,后面三观也就是九品的内容,实际上不一定是修定。但这里的问者不见得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把十六观门都说成是摄心修定。
这跟善导大师的判法有些差别。善导大师判后面的九品,也就是后三观:“三福九品乃是散善”。它是一个散动的善根,不是定善,不是禅定,善导大师这样讲。
这里对方以为“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观经》主要是修观佛三昧的,而且还要“谛了圆明”,与实相心性相应,“方阶净域”,这样才能往生净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怎么散心就能往生呢?
所以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以为散心不能往生,说明必须要有观佛三昧或者念佛三昧,要有念佛定、禅定才行。
我们一般讲这个“定”的话,都是初禅以上;同时,这里提到“谛了圆明”,也就不是仅仅禅定而已,还要与实相相应。
所以这里实际上对方也提出第二个问题:要想往生净土,净土是佛的净土,净土实际上与实相无别,所以你如果与实相没有相应,怎么能往生呢?
现在持这样观点的人也很多,他觉得:“阿弥陀佛的净土本来就是圆顿教法,是佛的净土,离不开实相,所以你如果与实相不相应,你怎么能往生?”
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
“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品。”
前面对方的问题是以为散心不能往生,对此永明禅师回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
也就是说,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这九品包含了一切往生人。而他修行的时候,往生的因、往生的资粮“不出二心”:
一个是“定心”,修禅定,或者观佛、或者念佛三昧,修习定观,这样就能上品往生;
第二是“专心”,专心可以说就是前面的“散心”所摄。
所以,“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专心持名以及其他众善资熏,这样也能“得成末品”。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面来看一下其他祖师的讲法。
二、善导大师的开示:三福九品都是散善
首先来看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解释,善导大师也是弥陀化身: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问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
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
定善就是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三福九品,特别这里讲九品是后三观,“三福九品名为散善”。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按善导大师的讲法,上品上生也可能是散善,不一定有禅定,所以“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散善也就是散动的善根,没有达到初禅以上的禅定,或者念佛、观佛三昧,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下面再看善导大师《四帖疏》: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
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这里讲,三福是应散动根机。这里定、散的“散”,散心亦能往生的“散”,千万不要很狭窄地就仅仅理解成是一个散乱心,专心就不是散心,如果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
前面永明禅师就给我们指出,一个是定心,一个是专心,专心对应的就是散心,属于散心所摄,所以散心的范围可以说很广。
对于有些祖师大德的观点,有些人很容易就因为一个字或者一个名词没有理解到位,最后结论就千里万里了,就出问题了。
就像刚才讲的,散心也能往生;或者像善导大师讲的散善,他以一种错误的理解,就理解成散心或者散善唯一是散乱心,这样理解当然不正确,很狭窄。
仅仅理解成一个散乱心,难道专心反而不行吗?专心没有妄想难道就不行吗?那就闹笑话了。所以专心当然可以包含在这里的散心或者散善里面,不能仅仅理解成一种散乱心。
但是也有一些人过分了,他就把这个散心抬高:“你看,实际上像这里永明禅师讲的是专心啊!不是散乱心。”所以他就把它解释成专心,而且必须没有妄想,甚至有一些人就直接把它解释成还没有达到初禅的未到地定、欲界定。
这样解释当然也很不合理,这里明明是散心,你偏偏要把它解释成未到地定;明明永明禅师讲的是专心,专心并不是未到地定。
所以这里的散心,或者善导大师讲的散善,我们可以说范围很广,包含了初禅以前的未到地定,也包含了散乱心,还有妄想夹杂当然可以包含进去。三、蕅益大师的开示
善导大师解释三福九品皆是散善,“以应散动根机”。那么有些人可能还会有怀疑:“你说这里的散心或散善包含了专心以及有妄想夹杂的散心,你有什么根据呢?”
我们看,首先定善,像善导大师等都有解释,按观佛三昧去讲,是修观得定的,那散善当然没有得定,也就是初禅以下。那能不能把有妄想夹杂的一些情况也包含在里面?当然这肯定有它的依据,我们看像蕅益大师也有这样的讲法:
(一)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蕅益大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所以你如果信愿真切,那散心念佛也必定往生。
(二)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散乱者,即下品生
蕅益大师这篇文章里专门还有其他的一些讲法,很重要。
蕅益大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可见,即使有妄想夹杂,甚至妄想纷飞,每一个人根机、善根不一样,但你只要有真信切愿,那就绝对往生,只是品位低一点而已;如果你信愿不具,那你即使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所以往生的根本是在信愿上,而不在你的念佛功夫上,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三、印光大师: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下面再来看《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法师文钞·复濮大凡居士书》: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
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念念在净土”,也就是说得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乱,如果必须这样才能往生的话,“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印祖这里就说,你如果说一定要“念念在净土”,一定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以这样来要求自己,希求上品往生,当然非常好。但你如果“执定此义”,来教中下根人,跟他们说“必须要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则阻人胜进不浅”,反而障碍了别人往生。
下面说原因:“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所以你如果说一定要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才能往生,那别人就以为你这个法门门槛太高了,他就“以卑劣自居”,不想修行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
所以你如果以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来要求念佛人,而中下根的人比较多,那就会阻碍了大多数人。
四、结语
这样我们也就知道,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我们能否往生——到什么程度、什么条件才能往生,所以这非常非常重要。
往生关要、能否往生就看你是否有真信切愿。当然,这个“能否往生”是指“能否决定往生”,千万不要理解成没有真信切愿就决定不能往生,这样理解又大错特错了。
我们是说决定往生有一个标准:百分之百往生需要真信切愿。但如果是“有可能”往生,那就不一定要真信切愿这个标准,你只要信愿比较好,虽然没有达到真信切愿,也很可能往生。
根据这里祖师大德的教言就知道,往生不一定要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散心也能往生。善导大师讲,三福九品皆是散善,甚至上品上生也可能是一个散善,不一定有念佛三昧。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样我们就知道,你即使没有得到禅定,只要有真信切愿也决定往生。你如果还有大乘的殊胜资粮,那很可能你还能上品上生。上品上生也不一定要一心不乱、念佛三昧。
■ 本文摘自念西法师《念佛警策选讲》,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净土解行)
- (一)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 (二)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散乱者,即下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