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为何净土法门是径中径又径

QQ图片20240729234253.png


为何净土法门是径中径又径


念西法师开示
序法门分二:一、总序多门;二、别显净宗。


一、总序多门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原夫”是发语辞,可以不作解释。

“诸佛悯念群迷”,“悯念”:怜悯。《要解讲义》:“悯者哀悯,即大悲之用;念者护念,即大慈之用。”悲是拔苦,慈是与乐。“群迷”就是众生。

“随机施化”,随众生的根机,对机施药。佛法中讲要针对根机讲法。

圆瑛法师《要解讲义》:“‘随机施化’者。诸佛转八识成四智,有妙观察智,能观察众生,是何种机,为说何种法。是随其机宜,施以教化。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


下面圆瑛法师《要解讲义》中就讲了一个公案:

“随机施化,为度生之唯一方法。如不净错施于炉鞴,数息不利于冢人 ,皆不能受益。昔有二人,投佛出家。一是制炉鞴之人,一是守冢墓之人。佛弟子授制炉鞴者,以不净观工夫。授守冢墓者,以数息观工夫。二人依教修观,皆不得益,遂同欲还俗。佛呼而问之:‘汝二人何欲还俗?’乃将依教修观不得益之故,禀明于佛。佛嘱:‘不必还俗。汝二人易观修之,自能得道。要制炉鞴者,修数息观。守冢墓者,作不净观。’二人不久,皆得道果。此即随机施化。易于得益之明证也。”

曾经有二个人跟着佛出家,一个是打铁的,一个是守墓的。佛的弟子让打铁的人修不净观,让守墓的人修数息观,结果两个人都不得益,甚至想要还俗回家。后来佛给他们对机说法,让打铁的人修数息观,守墓的人修不净观,最后两个人都得道果了。

对机说法很重要。如果你指导他修行的时候法门修错了,那他就不可能相应。


下面再看“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这是出自于《楞严经》经文“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亲闻记》:“然法门虽多,到家则一。如念佛成佛,持咒亦可成佛,修观亦可成佛。楞严二十五圆通,门门皆可成佛。所谓殊途同归。如言四门之能入不同,其入清凉池则一。故曰归元无二路,而方便有多门也。”

“归元”:到家。法门虽然有很多,但是最后到家是一样的。念佛可以成佛,持咒也可以成佛,修观亦可成佛。《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门门皆可成佛。所谓“条条大路通长安”,“四门入清凉池”,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二、别显净宗

分二:(一)净土横超胜;(二)又显持名胜。


(一)净土横超胜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虽然条条大路通长安,但是我们再来比较抉择法门。一切方便之中,净土法门是“至直捷至圆顿”的。

“至直捷至圆顿”《亲闻记》解释:

“不曲而直,不迟而捷,不偏而圆,不渐而顿。”

“不曲而直”,说明净土法门不会让我们走弯路,这条道路是最笔直的。

“不迟而捷”,“捷”也就是捷径,不会使我们费很多功夫。

“不偏而圆”,“至圆顿”的“圆”是不偏,这个法门是最圆满的。

“不渐而顿”,净土法门是顿门、顿教,不是渐教,不是次第慢慢修的,而是顿超直入,所以叫圆顿教法。


“至直捷至圆顿”,这四个字就可体现出净土法门的殊胜。一切佛法法门中,净土法门是“至直捷至圆顿”的。这是指出“净土横超胜”。


下面我们看圆瑛法师《要解讲义》,里面举了一个比喻:

“一切法门,皆竖出三界,不能横超三界。竖出则难,横超则易。今有一喻:喻如虫生竹中。若从竹节,一节一节咬穿,向竹梢而出者。此喻竖出三界。何等为难。若从竹边,咬穿一洞而出者。此喻横超三界。何等容易。此即直捷圆顿之譬喻也。”

净土法门是横超三界的,所以很容易;而竖出的法门就很难。

举一个比喻,就好像一只虫子,如果要从竹子的根部开始一节一节往上咬,一直咬到竹尖上,那是非常费事的,很不容易。但是如果它从竹子下面直接往旁边横着咬,只要咬一个洞,马上就出来了,这就非常容易。这就是横超。

通途法门就好像竖出,这是难行道,是非常困难的;而净土法门是横超,当然就最容易,是易行道。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净土法门是“至直捷至圆顿”的。

a309e6f26864a6b09d54485d33602853_wxsync-14078120546575edcea01631702227406.jpeg

(二)又显持名胜

分二:1.正显;2.引证。


1.正显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净土法门当中,我们再来分别。净土又有许多不同的法门,就像前面讲的,有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在这四种念佛法门中,持名念佛是“至简易至稳当”的。

为什么说“至简易至稳当”?我们看圆瑛法师《要解讲义》里面是怎么讲的:

“何谓简易?但持一句佛号,何等简单。一教便会,何等容易。不必参究,不劳观想,与夫观像,何等简易。”

为什么说“至简易”呢?“但持一句佛号,何等简单。一教便会,何等容易。”简单、容易,这叫“简易”。

“不必参究,不劳观想,与夫观像,何等简易。”不用观想,不用去修难修的法门,非常简单、非常容易。

再看圆瑛法师《要解讲义》:

“何谓稳当?略说有三。一,念佛众生,常得弥陀光明,之所照烛。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自始至终,可以不遭魔事。二,念佛之人,一生精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可免隔胎之迷。……三,念佛之人,只要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纵使一生念佛,不得开悟,亦得往生净土。永明寿祖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其稳当为何如耶?”

什么叫“稳当”呢?略说有三方面原因:

“一,念佛众生,常得弥陀光明,之所照烛。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自始至终,可以不遭魔事。”念佛之人佛力加持,佛光摄受,当然修行就非常稳当,不会着魔。

“二,念佛之人,一生精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可免隔胎之迷。”通途法门,你一转世就又忘记了,之后的修行就很危险。而净土法门呢?往生西方就不会有隔胎之谜,当然这个修法就很稳当,不会在轮回中转世之后又迷了。

“三,念佛之人,只要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纵使一生念佛,不得开悟,亦得往生净土。永明寿祖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只要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即使你没有开悟,或者没有禅定,也必定都能生净土。你只要“有净土”就能“万修万人去”,当然这是最稳当的。


“其稳当为何如耶?”“稳当”的三种原因,这里给我们作了解释。


在《亲闻记》里面也解释了“简易稳当”的原因:

“若其他念佛法门,须有一定之净室,还须种种手续,法则仪轨,方可入观。非若持名念佛之方便,一切处,一切时,乃至行住坐卧,出入往返,迎宾送客,皆可念佛。又观想观像,境界甚细,须观境分明。而吾人心甚粗浊。心粗境细,不易入手。非若持名念佛之方便易行。实相念佛,须明理。若见理不真,易入歧途。或招魔境。非若持名念佛,信愿行切,即得往生,为最稳当。”

其他的念佛法门,要有一定的净室,还要种种手续、法则、仪轨,才可以入观。但是持名念佛很方便,一切处一切时,乃至行住坐卧、出入往返、迎宾送客,都可以念。

持名念佛最方便,你有事情也可以念佛。但像观想观像,境界很微细,如果境细心粗,那你就很难相应。而实相念佛就更难了,实相理体更不容易。所以只有持名念佛最容易,也最稳当,你只要信愿行具足就决定可以往生。


2.引证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虽然净土三经并行于世,但是古人为什么独独把《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呢?就是因为见到持名念佛一法既可以普被三根,又可以“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持名念佛并不就是一个非常浅近的修法,它可以“摄事理以无遗”,“普被三根”,根据你的根机,深者得深,浅者得浅。“统宗教而无外”,就像事和理一样,宗门、教下也都在里面。所以“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关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圆瑛法师《要解讲义》里面就讲了一个王打铁的公案:

“念佛一法,若智若愚皆有分,是男是女总堪修。上焉者,如文殊普贤,不能逾其阃。……下焉者,铁匠屠夫,亦得臻其域。昔日衡州有一王打铁者,一家四口,以打铁度日。一日不打,即生活费无着。自怨前世不修,今世吃苦,总想修行,不知修法。一日见有一位游方僧,请入其铺奉茶,请教修行之法。告以穷苦,要求示以不花钱,不妨工作之法。僧即传授持名之法,可不花钱,不妨工作。煨铁时,将风箱一掣一声佛号,一推一声佛号。要打铁时,一槌一声佛号。并告以一生持念不辍,则临终时,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其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王甚喜,即依之而修。……数年后,一日理发沐浴更衣,谓其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妻曰:此不是汝家?汝家在何处。曰:我家在西方。妻笑曰:汝去好了。少顷,又站在炉边煨铁,高声念佛。铁煨红取出,说偈曰:‘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槌念佛一声,敲下即立亡。异香芬郁,面不改容,天乐鸣空,众所共闻。当知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疑。衡州从此,人多念佛。”

有一个王打铁,就靠打铁过日子,那当然非常辛苦。后来一个出家人教他:“如果你打铁的时候能念佛,那你就不会很辛苦。”后来他就边打铁边念佛,一直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最后接引他往生。

这个打铁的确实不可思议,最后往生前,他就站在炉边打铁,高声念佛,边打铁就边念了一个偈子:“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这样举着锤子念佛一声,最后一下打铁打下去,当下就站着往生了,而且异香充满,面不改容,天乐鸣空,出现种种瑞相。

一个打铁的人站着往生了,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也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就靠这么一句佛号,念佛,就这么站着往生了。古来高僧大德中,这样站着往生,坐脱立亡的都非常少见。可见净土法门确实非常不可思议。



“摄事理以无遗”圆瑛法师《要解讲义》解释:

“‘摄事理以无遗’者。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动乱,名得事一心。何谓理念?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名得理一心。故曰‘摄事理以无遗’。”


念佛有事念、理念,既有事相上的念法,也有了知能念所念无二,实际上结合了理体的无相念法。这是“摄事理以无遗”,有这样不同的修法。


“统宗教而无外”《便蒙钞》解释:

“‘统宗教’者。一念心性,乃法界大纲宗。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故曰统宗。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故曰统教。”

什么叫“统宗教”?

“统宗”就是“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念佛实际上就像禅宗一样,是禅净不二的。

“统教”就是“横该八教,竖彻五时”,这是按天台五时八教的讲法。

“统宗教而无外”,也就是说,禅宗、教下所有修法的功德利益,一句佛号可以统摄无遗。可见持名念佛的殊胜。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QQ图片20240729234356.jpg



目录导航
  • 一、总序多门
  • 二、别显净宗
    • (一)净土横超胜
    • (二)又显持名胜
      • 1.正显
      • 2.引证
  • 分享到:
    发布于 2024-07-29 23:39:46
    收藏
    分享
    海报
    387
    上一篇:念西法师:无始以来恶业极重,现前又无修行,为何十念得生 下一篇:念西法师:念佛警策选讲之散心念佛能往生吗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