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无始以来恶业极重,现前又无修行,为何十念得生


c6e7c0da59e404903feb733de58d0a41_202312031701581909800736.png

无始以来恶业极重,现前又无修行,为何十念得生


智者大师撰著
念西法师讲授

【又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净土十疑论》)

三种道理较量轻重分三:一、在心;二、在缘;三、在决定。

有人认为“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下面以道理进行三种较量,说明其轻重是不一定的。不要以为无始以来造的恶业时间很长久,而十念念佛时间很短,所以无始以来造的恶业为重。两者的比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为什么临终十念的力量能大过无始以来的恶业呢?以三种道理对两者业的轻重进行比较:在心、在缘、在决定。

1、在心


第一种较量——“在心”: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所谓“在心”,即念佛与无始以来所造恶业,其“心”有极大差别。无始以来造罪,是从虚妄颠倒心生(或颠倒见生);而念佛是随顺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所以,无始恶业是“虚”,而念佛是“实”,这“一虚一实”怎么能够相比呢!
以比喻来说明:就像万年暗室,如果太阳光照到这里,黑暗顿时就会灭掉。不可能说:这么长时间的黑暗,怎么能一下就灭掉呢?
这里的三种较量,其实并不是智者大师最初讲的,而是出自于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

“虚妄颠倒见”的“见”,在《净土十疑论》中省略了。之所以说“虚妄颠倒见生”,是因为人我、法我的“颠倒见”。万法本来是不存在的,是虚妄、颠倒的。
“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昙鸾大师说的“闻实相法生”,要求稍微高一些。而智者大师改成“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这是为什么呢?
从细微处去观察对比,昙鸾大师讲的“闻实相法生”,与智者大师讲的“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在所要求的高低、众生是否容易修持上都有差别。按照《观经》下品下生,本来就是临终十念念佛,所以,智者大师没有依昙鸾大师所讲,而是将其修改成“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改得非常巧妙,非常殊胜,最贴切于十念念佛往生人的实际情况,这是依事相,没有依实相。
但是,如果从“在心”的“一实一虚”上讲,昙鸾大师“闻实相法生”更符合“一实一虚”的讲法。“一实”就是“实相”,“一虚”就是“虚妄颠倒见”,是从胜义理上讲的。而智者大师讲的“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其实也包括了实相功德。阿弥陀佛真实名号不但通实相,而且通事相,所以,即使不通实相理,从事相上念佛,临终十声照样可以往生。
所以此处智者大师改得非常巧妙,也突显了《观经》以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本意。本来就是佛最殊胜的善巧方便,是佛度众生至极无加的悲心的一种方便。所以从事相上讲,即从阿弥陀佛功德名号上讲,这样更殊胜,更能够三根普被,突显净土度脱一切众生的功用。
通过以上分析,就能了知智者大师的无限悲心。而竟然有人因为智者大师的《观经疏》法理非常深、非常难懂,与善导大师平实、易懂的《观经四帖疏》的注解有极大差别,就批评智者大师把净土法门讲得太高深了(现在有些人胆子非常大,祖师大德都敢批评)。智者大师真的把净土法门讲得很高吗?把门槛抬得很高吗?其实这都是现在人自己的分别念,仔细去体会,就知道智者大师与善导大师在这些方面没有任何差别。这些佛菩萨真正的密意,对以净土法门来度脱一切众生的佛意的体会上,不可能有高低的差别。

57998f22e3c8a0c7eab85192ee6e50c1_wxsync-107393987364fc827c7c31a1694270076.jpeg


2、在缘


第二种较量——“在缘”: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渗,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渗而不肯出也。】

造罪的时候,是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的心,是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不可比拟。这是从造罪和念佛所依的缘上讲。所依的缘不一样,功用就不一样,无法相比。
用比喻说明:就像有人被毒箭射中,而且刺得非常深,箭毒已经渗透到肌肉骨骼里面去了,像这样的箭毒,一般很难治好。但是,一听到灭除药鼓声,就“箭出毒除”了。《首楞严经》中讲,有一种鼓叫“灭除药鼓”,又叫灭毒药鼓,简称灭毒鼓。把药涂在鼓上,鼓发出的声音就能“箭出毒除”,是非常奇特的这是引用佛经里的比喻来解释所依缘的特殊功用。

《往生论注》原文对“在缘”的详细解释: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

4bbec9694352a51f81a505fe5dc1450b_wxsync-189452912564fc827df24661694270077.jpeg


3、在决定


第三种较量——“在决定”: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造罪、造恶业之时,作为凡夫人不可能一心不乱,有时会打妄想,有间隔、有间断;“有后心”指造完罪就停下来,或是造了罪之后会后悔。然而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没有夹杂妄念;“无后心”,相对于前面造罪的“有后心”讲,没有如造罪之后的后悔等情况,十念、一念念完马上就舍命往生了,所以是无后心。临终念佛,“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以上对有间心、无间心,有后心、无后心作了比较。

再以比喻说明:十围大的绳索,一千个人也拉不断;一个小孩子拿着宝剑,一挥剑就把绳子割断了;堆积了一千年的柴火,用小如豆子一般的火苗,很短时间就烧得干干净净。“千年积柴”,比喻我们无始以来的恶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这里举例说明:比如有个大善人,一辈子兢兢业业修持上上品十善,本来肯定是生天的。但是如果“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
可见,邪见是非常可怕的。这里的邪见,主要指拔无因果、不信前后世之类的断见。如果生起这样的邪见,就会断善根。因此,千万不要小看邪见,不要以为贪、嗔、痴中贪、嗔才是最可怕的,其实痴心尤甚!痴,就是指邪见。要明白,十恶业中的痴是有特殊解释的,起这样的一念邪见,就会堕阿鼻地狱,因为这样的大邪见就是一阐提。邪见断善根,不仅断出世间善根,乃至世间人天福报的善根,依这个邪见都能烧尽无余。
“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特别猛利的一念邪见,一生的善业都会被超越,令堕恶道,甚至堕入阿鼻地狱。
大家都知道阿育王的公案。阿育王前半生四处征讨,最后统一了整个印度,后半生就开始忏悔、学佛,造了极大的善业,所以福报就非常大,甚至他要跟龙王比一比福德、福报。但临终时,身边的侍者给他打扇,不小心扇到他脸上,他就起了瞋心,结果堕入恶道。

“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临终十念是以非常猛利的心念佛的,而且是“真实无间善业”,就像前面讲的,以“无间心,无后心”这样去念佛。因此,超越“无始恶业,得生净土”,也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讲不通。
“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引用经中讲,一念念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因为念佛的时候心很猛利,这样能伏灭恶业,决定得生净土,所以不应该怀疑。

关于这个道理,看《净土或问》:

“心虽少时,而其力猛利。是心勇决,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虽然念佛的时间很短,但是这个力量非常猛利,而且这个心也非常勇决,所以称为“大心”。就好像在两军交战时,有一个不惜身命的勇士,他就能所向披靡。

昙鸾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当中,也讲了关于十念念佛往生的道理。

“问曰:下辈生中云:‘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云何名为十念相续?
答曰:譬如有人,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着衣渡,为脱衣渡?若着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无得暇。’”

用比喻来说明。譬如有一个人,在空旷的地方遇到宿世的冤家恶贼,拿着刀来追杀他,这个人就拼命地逃跑,跑到一条大河前面,无路可逃了。这时候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要渡河,而且唯一想用什么方法渡河:是脱了衣服渡呢,还是穿着衣服渡呢?如果穿着衣服渡,怕在水里不方便,如果脱衣服呢,恐怕时间来不及。这时候他心里就想这个,不会想其他的。

“但有此念,更无他缘。唯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经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一往言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凡夫心犹野马,识剧猿猴,驰聘六尘,不暂停息。”

临终这个时候,唯一念佛的种种功德,就像求生渡河时,唯一想脱衣渡、穿衣渡的道理是一样的。而我们凡夫的心,一刻不停地妄想纷飞,不得暂息。

“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频婆娑罗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西倾,倒必随西。’若使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前习不在怀,念何可办?又宜同志五三,共结言要。垂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也!”

虽然十念能够往生,但是因为我们凡夫平时妄念纷飞,所以平时就应该预先好好去练习,“使积习成性”,这样就“善根坚固”。就像佛对频婆娑罗王所讲:一个人如果积善行,死的时候没有恶念,就像树平时向西倾倒,那真正倾倒的时候肯定是倒往西边。
祖师大德,如慈云忏主禅师,为什么提倡晨朝十念(不是念十声佛,而是十口气念佛,每一口气不拘多少)呢?就是要让我们“积习成性”,这样临终的时候,就能十念成就。十念断时即得生西,这就是安乐时。到西方就能入正定聚,那就“更无所忧”。对我们来说,虽然十念能往生,但预先要练习。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在心,在缘,在决定”中的第三点“在决定”,非常重要!要以“无间心、无后心”去念佛,一心一意、死心塌地去念佛,这样就会有极强的力量,甚至一辈子乃至多生的恶业都能超越、消除,这一点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净土圣贤录》中的一个公案:

“清道彻大师,钱塘人。出家参师,发明本有后,专修净业。居杭州文殊庵,结期闭关,室无长物,唯一几一单而已。甫数日,得疾困甚,自奋曰:‘念佛正为生死,奈何以病辍耶?’持佛名益切。俄而金光照室,佛为摩顶,病立愈,遂得念佛三昧,行住坐卧,了无异念。如是三年,于三月望日出关,升座说法毕,谓众曰:‘吾将于七月望后西归,汝等可来送。’及期,方设盂兰盆会,众集,理前语,师曰:‘有之,可少待。’次日,交卸住持,设斋别众,入龛,暝坐气绝。顷复苏,曰:‘与诸君远别,可无一言,娑婆之苦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倘蒙记忆,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此生,轮转长夜,痛哉痛哉!’语讫而逝!年四十八。”

清朝时有一位出家人叫道彻大师,浙江钱塘人。后来他出家参访名师,发明本有(心性)之后,就专修净业,专门结期闭关。闭关时,关房里除了一张桌子,一张床,没有任何东西。刚入关没几天,他就得了重病,于是发奋对自己说:“念佛正是为了了生死,怎么可以因病而中断呢?”因此反而更精进念佛了。不久,佛的金光照遍他的关房,光中有佛为他摩顶,疾病立即痊愈,而且又得了念佛三昧。以后行住坐卧,没有妄念,只有一句佛号,这样闭关念佛经过三年。
出关之后,他升座说法,给大家讲:我将于七月十五西归,大家都可以来相送。到了那一天,道彻大师正好设了盂兰盆会,大众都聚集而来。有人想起他以前讲过的话,问:“你不是说七月十五要西归吗?”道彻大师就说:“唉,对!我说过这个话,有这个事情,你们稍待一下。”
然后,他就把寺庙的住持等事务交待完毕,设斋告别大众,入坐龛中(出家人一般火化的时候专门有一个龛,坐在里面放到化身窑去火化),没多久就气绝了。过了一会儿,他苏醒过来说:“与诸君远别,不能没有一句话。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如果你们还记念我,只要念阿弥陀佛,不久就可以相见。错过此生,轮转于生死长夜,痛哉!痛哉!”说完就坐化往生。当时年纪非常轻,只有四十八岁。
道彻大师闭关时,就如前面所讲:“在心、在缘、在决定”。他平时应该也非常精进地念佛,为什么没有得念佛三昧?得了重病才得念佛三昧,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得了重病时,就当自己马上要死了,这就是一种无后心。这样死心塌地放下一切去念佛,自然就很难生起妄想,这就是无间心,当然念佛很快就相应,没念多久就与阿弥陀佛感应了。佛光照耀摩顶,病马上好了,而且得念佛三昧。
所以念佛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于有没有“在心、在缘、在决定”三种情况。如果有,特别是“在决定”,有一个决定心,以无间心、无后心去念佛,那你很快就能相应,决定相应。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再介绍一个公案:

《染香集》:“清慧明大师,鄞县人,住杭州报国寺。性质直,唯知念佛,每执持洪名,声如潮沸,香尽不知也。得施即放生,随放随称佛名,回向西方。见人不作寒暄语,但云:‘死到哉,快些念佛。’或叩其所得?曰:‘忆昔热病日甚,几不能支,幸意根中佛号一句顶一句而出,连绵不已,竟仗此愈。此后无论语默动静,皆有一佛号从意根中一句顶一句而出也。’后患颈疽,知宿业现前,绝不呻吟。临终色和悦,念佛而逝。”

清朝的时候,有位慧明大师,浙江宁波鄞县人,住杭州报国寺。他的性子非常质直,而且文化程度不高,教理也不太通达,只知道念佛。“每执持洪名,声如潮沸”,念佛的声音非常大。他把别人供养的钱都拿来放生,放生的时候边放生边念佛,回向往生西方。见人也不讲寒暄语,只说:“死到哉,快些念佛”!
从这句“死到哉,快些念佛”就可以知道,印祖说的念佛窍诀,这位慧明大师做得非常好。什么念佛窍诀呢?就是念死!所以慧明大师见什么人也不打招呼,不说寒暄语,只说什么呢?死到了,快点念佛!时时以念死之心来念佛,这样念佛自然就很容易相应。
为什么慧明大师能做到这样呢?以前他得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热病,将死之时,幸亏“意根中佛号一句顶一句而出,连绵不绝,竟仗此愈”。所谓“意根”,一般指的就是第七末那识。(此义,请参看念西法师的《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记》。)
这位慧明大师,与前面讲的道彻大师一样,重病将死之时发猛利心念佛。我们总是要等到快死了,才能放下一切,没到死的时候,还是放不下的。人有时候必须要大病一场,猛烈感受濒临死亡的痛苦和恐惧,就死心塌地了,这样念佛就相应了。通过这样一场大病,反而因祸得福,因这个障碍而成就道业。
后来,慧明大师又得了重病,他知道宿业现前,也不发出痛苦的声音,就是一味念佛,最后非常安祥地念佛往生。

这个公案说明两个道理:

一、像道彻大师那样,真正重病快死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放下一切业缚。草庵禅师的《念佛诀》,与印祖讲的一样,就是以死字念佛,把死字挂在额头上,不要忘记,时时刻刻提起来。正因如此,慧明大师才能够达到这样殊胜的念佛境界,“意根中一句佛号顶着一句佛号而出”,这应该是一种不念自念。
二、以病苦为良医,如同《净土十要》中讲到的“十大碍行”。真正的修行人,病苦来时倒是好事情,就是成就道业的机会。所以碰到病苦的时候,真正的念佛人反而会心花怒放,会更精进。

许多念佛人对净土法门应该也有信心,但为什么还是不能真正相应呢?为什么做不到不念自念呢?就是因为没有彻底地放下,没有一种无间心、无后心去念佛。公案中的两位大师就示现、说明这个道理:真正得了重病,快死了,这样念佛反而相应了。
真正的念佛人,必须时时念死。像现在有些师长专门讲出离心法门,强调念死无常、轮回痛苦的重要,净土法门应该要结合这些法来修。念佛最妙的窍诀,就是“死”字念佛!

目录导航
  • 无始以来恶业极重,现前又无修行,为何十念得生
      • 三种道理较量轻重分三:一、在心;二、在缘;三、在决定。
  • 1、在心
  • 2、在缘
  • 3、在决定
  • 分享到:
    发布于 2024-07-27 23:49:01
    收藏
    分享
    海报
    430
    上一篇:念西法师:切记!两种真信切愿的讲法不能混为一谈 下一篇:念西法师:为何净土法门是径中径又径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