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一日、七日、十二大劫花开等是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时间?
一日、七日、十二大劫花开等是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时间?
念西法师讲授
《佛说观无量寿经》: “上品下生者,……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下品下生者,……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 问:一日、七日、十二大劫花开等,是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时间? 答: 教证: 1.《四帖疏》:“言七日者,乃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经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2.经文:“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灵芝疏云:“一小劫者,亦据此土一增减为言。” 3.《印祖文钞》:“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 理证: 释迦牟尼佛宣说《观经》《无量寿经》,是针对此娑婆世界众生,所以应是此土时间。 关于《观经》当中提到的“经宿”、“七日”,或者“一天一夜”、“七天”、“四十九天”、“六大劫”、“十二大劫”等花开的时间,到底是极乐世界时间还是娑婆世界时间呢?很多人对此没有真正理解。 有些人会这样想:从经文表面上看,往生到西方,莲花或者“经宿则开”,或者“一日一夜”、“七天”才开,因为莲花是在极乐世界,所以这应该是指极乐世界时间吧?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恐怕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要好好地根据教证、理证去分析一下,不能只是凭自己的想象,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前有位大禅师的著作中这样讲到:我们应该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度众生。如果你往生西方,但是生在莲花里面,比如十二大劫才花开,按照西方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是娑婆世界一大劫换算的话,那娑婆世界就已经不知道经过多长时间了。就好像一个孩子出门之后,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中十二大劫(娑婆世界更不知道多久)都没有回来,那么做母亲的等着孩子真是望眼欲穿。这就说明我们不应该往生,应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才合理。 表面看来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不能说绝对是不对的。如果你确确实实有像本师释迦佛一样的菩提心,而且还能不退转,那确实可以在五浊恶世度众生,但这是极特殊情况。依释迦佛、龙树菩萨的教言,即使你发起了世俗菩提心,在没有登地得无生法忍前,还是应该先往生西方,得无生法忍之后,再来五浊恶世度众生,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当然,也不能排除极特殊的情况,比如有些人与净土法门无缘,他就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那我们也不能去批评、破斥他,因为每个人都有与他有缘的法。你修你的净土,他修他的法门,他与净土无缘也没有办法。 但是,前面提到的这位大德讲的理由却站不住脚——“极乐世界一天是娑婆世界一大劫,那在极乐世界莲花胎中十二大劫,娑婆世界就不知道过了多少大劫了”。这只是他自己的猜测,并没有根据。 善导大师之前许多古德,如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等,也将此时间解释为极乐世界时间。而这里善导大师非常明确地解释: “言七日者,乃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经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这个“七日”就是我们娑婆世界,也就是南瞻部洲人类的七日,而不是极乐世界的七日,也不是指天道的七日。六欲天的时间都不一样,因此天道的时间也是不定的。如果这个七日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时间,那在极乐世界是多久呢?“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时间是极短极短的。 不仅这里的“七日”,乃至于四十九日、六大劫、十二大劫花开,这都是指此娑婆世界时间,不是极乐世界时间。下品下生十二大劫花开,无非也就是极乐世界的十二天而已。这里的七日,实际上说明时间极短,应该这样去了知关于二土时间的问题。 《无量寿经》中给我们介绍神通的时候,也提到了“一念顷”等时间,比如四十八愿里面第九大愿“神足飞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这个“一念顷”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一念顷”,不能理解成极乐世界的“一念顷”。“一念顷”就是一刹那,极乐世界国中人天能一刹那间去往百千万亿世界,说明这个神足通相当于登地圣者,非常不可思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极乐世界的“一念顷”,那就麻烦了,换算成我们娑婆世界的时间就很长,那这神通也就不稀奇,也不能称之为神通了,还谈什么“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呢?这样的解释就很不合理。 刚才已经依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教证做了说明,下面我们再补充教证、理证来分析这个问题。 先来看灵芝律师对《观经》中“一小劫”的解释: 《观经》:“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灵芝疏》云:“一小劫者,亦据此土一增减为言。” 对于上品中生章后面第七科判的经文“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灵芝律师很明确地解释:“一小劫者,亦据此土一增减为言。”也就是说,这里经文中的“一小劫”,是根据“此土”,即娑婆世界的时间来讲的。 教证三 :《印光法师文钞》 接着依印祖《文钞》的教证,来了解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印光法师文钞》复王砚生居士书一: “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何以知之,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 “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观经》中的一日一夜、七日七夜乃至一大劫、十二大劫这些时间,都是针对此娑婆世界的人类而说的。下面印祖就以理证来推理、分析: “何以知之,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娑婆世界的凡夫修行人,如果根机比较利,或者虽然是钝根但是极其至诚恳切的,这样的人数十日或数年用功,也能“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不用说利根的,我们这里举几个钝根的例子。比如广钦老和尚,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许多的佛法,只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但最后能够深入禅定得念佛三昧,甚至能够证悟心性。还有,比如龙裤国师,也是没有文化,就靠念一句“阿弥陀佛”,亲证三昧,现不可思议的大神通境界,即生转凡成圣。这样我们就知道,在这个世界钝根但至诚恳切至极的人,也能亲证三昧,得到这样利益。 “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往生西方之后,在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乃至清净大海众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威德加被下,在光明照耀的胜妙境界中,并且听到极乐世界的风声、鸟声都能够让我们开悟,跟我们这个世界比,反而修行要慢,而且还“迟得日劫相倍”,难道这样合理吗?前面印祖讲到,我们这个世界,不管利根、钝根的人,或者几天,或者几十年,都有可能“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但是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圣者加被的胜妙境界中,修行竟然如此之慢,有一天跟一大劫这样的差距,这可能吗?这是印祖的一个反问。 “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这个道理,难道一定要问智者才知道吗?我们自己去推理一下、想一想就知道是不可能的。 // 以上是印祖的教证,当然里面又有理证。下面再补充一个理证。 本师释迦佛给我们传讲的《观经》《无量寿经》等,是针对娑婆世界众生讲的,但是里面的时间竟然都是极乐世界的时间,这样合理吗?现在流传下来的佛经,前、后时间上也没有做区分,没有说明是这个世界的时间,还是往生西方之后的时间,而是合在一起讲的。如果释迦佛讲的真的是极乐世界时间,那么应该也要告诉我们时间应该怎么换算,指出极乐世界一日一夜就是我们娑婆世界一大劫。但是,《观经》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换算,这样又合理吗?以此推理就可以知道,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善导大师此处非常明确地解释:“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经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这个解释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好地去分析、理解,有些人就会很容易产生疑惑:“西方一天是这里的一大劫,西方的一大劫不知道这里过了多少时间了,那我往生西方是否划得来呢?还是在娑婆世界精进修行吧,这样子修行成就更快。”现在我们根据这些教证、理证,就可以打破这个疑惑。 ——节选自念西法师《观经四帖疏讲记》 教证一:《观经四帖疏》
教证二 :《灵芝疏》
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