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信的讲法有何殊胜和必要

六信的讲法有何殊胜和必要
分二:
1.六信是高的圆教的讲法,非常有必要;
2.六信并非最低往生条件,不能以六信衡量一切信心。
蕅益大师对信愿行的“信”,是以六信来解释: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下面我们再总结归纳一下。
1、六信是高的圆教的讲法,非常有必要
这里六信的讲法是非常高,可以说就是圆教的讲法。为什么把往生信愿行的信心解释得这么高呢?有些人听了可能就有点畏难了:“不是说净土法门是老太太都能修能念的,往生很容易吗?现在你解释得这么高,听都听不懂,那怎么修呢?信心太难了!”
这里蕅益大师是站在净土本教上讲的。净土的教法本来就是佛果的境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佛的净土,所以我们要从佛的境界来认识极乐世界。
净土法门是圆教一佛乘,是最高的教法,没有比它更高的教法,当然净土信愿行也要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才符合净土教法的特点。教法的深度本来就是这么高、这么深的,你不能压深为浅。
蕅益大师专门讲过,讲法者最忌讳的就是压深为浅。你可以通俗性地讲,但是不能一直这样,从来一点深的都没有,那到时候深的教法不就失传了吗?所以该讲深的还是要从深的方面来讲。
2、六信并非最低往生条件,不能以六信衡量一切信心
但是,有些学净土的人,最初学了《弥陀要解》,有可能会产生一个极大的错误的理解,也就是以六信来衡量一切信心的讲法。他就以为,反正净土宗讲信心就必须是六信,没有第二种讲法。甚至对蕅益大师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有无”,他就理解为:“往生就是要看‘信愿有无’,而信心不就是六信吗?六信不是有信事、信理吗?那你如果没有通达实相理体就往生不了。”
有些道友道友可能不了解。其实你去观察一下就知道,这样理解净土,甚至来讲净土的非常常见。有许多讲净土的人都是这样来理解、这样来讲的。他讲的时候就说:“你们觉得往生很容易,其实并不是你想得这么容易!你要通达实相理体才行,你要‘识心达本,是为沙门’,要明心见性,要破妄显真(《楞严经》的修法),否则也往生不了。”国内外有很多有名的讲净土宗的大德就是这样讲的。
但是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样的讲法是否合适。
这里的六信是从教法的究竟圆满上讲的,但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等著作中讲专修、杂修的时候就不是这样讲的。善导大师没有以蕅益大师六信的讲法来解释,而是就针对中下根机的人来讲。
按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专修的解释,
专修就是未达理体的、中下根机的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他和理体不相应,可能有些人听都听不懂,怎么修呢?
对这样一些人,他就是一种著相的、有相的修法。就像一般老太太,很执著,认为有一个心外实实在在的极乐世界,什么空性不空性她不管,也不懂,反正就是有一个极乐世界,她可以往生。她就是事相上的一种信心。
善导大师在《四帖疏》中专门讲到: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有些人把《观经》判成一种离念清净的修法,善导大师就批评:一般的人,你让他把心安住在境上都做不到,你还让他修无相的、离念的法,他怎么可能做到呢?比如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或者安住在十六观的日观上,很多人都做不到,更何况离相呢?所以善导大师专门就是针对中下根机的人来讲的。而中下根机的人是最多的,上根机的人少。印祖就解释,中下根机的人就是未达理体的。
或者就像善导大师的师父道绰禅师在《安乐集》里面讲的:
往生有两种根机,一种是有相的修法,一种是无相的修法。这两种根机都能往生。(樝庵有严大师法语:“《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欣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若今之世,中下钝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你只要有真信切愿,是绝对往生,百分之百往生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净土讲信心,实际上有两种讲法。
一种是以圆教来讲,禅净不二的、天台华严圆教的讲法,那当然非常高。信愿行都是以圆教来讲的,是不离圆教的修法。我们学下去就知道,蕅益大师讲愿、讲行的时候也是不离圆教的。念佛行,这句佛号本来也是超情离见的;讲愿的时候,欣厌的当下又是无欣无厌、不取不舍。这都是不离实相理体的,信愿行都是圆教。当然这是针对上根机的。就像印祖《文钞》中讲的,这是以永明禅师为代表的圆修。
而我们一般人是中下根机,没有达到圆修,只是专修。专修你可以不懂实相,这也不要紧。
有些道友可能会有些畏难,一点听不懂就退心了。其实这些实相理体暂时听不懂也不要紧,多听几遍慢慢就会懂;乃至即使你完全不懂也不要紧,这也不会障碍你往生。
当然你能懂是最好的,到时候就可能上品上生,一往生刹那登地,甚至说不定很快就成佛了,比将来弥勒菩萨成佛还要早得多。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你是根机的话。
下面我们再来看,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里面,有人提了一个问题: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
有人问:我们现在要劝人往生,但不知道怎样为他安心,起行、作业,能决定得往生彼极乐世界呢?
这里问得非常好。修行分三步:第一个是安心,第二是起行,第三是作业。
第一步就是要安心。我们许多人,“阿弥陀佛”是在念,但是他的心一直没有安过。念佛的时候你问他:“你这样念佛能往生吗?”他就回答:“这不好说,谁知道呢?要看到时候阿弥陀佛现不现前。”反正他心里一直是不安的,一直在怀疑能不能往生,天天愁眉苦脸。真正有真信切愿的人不是这样的。真正有真信切愿的人,他不会怀疑自己,而是相信自己绝对往生。
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王慧常居士的公案。王慧常居士觉得自己念佛还没有念好,有点遗憾,后来印祖就批评了他,说:“你如果这样怀疑自己,那你就往生不了了!十念一念当往生,你为什么要怀疑自己?”所以他以后就再也不怀疑自己了。(王慧常《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
学净土的人,第一步就要从净土教理上来学习、思维、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抉择好了,你的心就能安下来了,再不怀疑自己了。相信自己绝对能往生,那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不会像原来一样,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一服苦瓜脸。他会非常欢喜。相信自己绝对能往生,那肯定是一种大欢喜心。
以这种欢喜心来念佛,先安心,再接着起行,最后作业。“作业”也就是念佛净业成就,这样就“定得往生彼国土”,百分之百决定往生。
而现在有一些人,也学净土,甚至讲净土,但是对真信切愿绝对往生这一点,他就觉得凡夫没有希望,要登地圣者才有可能。登地圣者以自己的神通就可以飞到极乐世界去,还要净土法门靠佛力吗?这种讲法真的是闻所未闻。
真信切愿绝对是我们任何人都有希望的。不用说我们一般的凡夫,甚至连凡夫菩萨道、资粮道、加行道都没有希望,要登地圣者才有可能。说不好听的,这样的讲法就是在诽谤净土法门,就是在障碍人往生。
下面接着再看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中的回答:
“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观经》具说。应知。”
有真信切愿就绝对往生的讲法,不是后代哪一个祖师讲的,而是佛讲的。有些人对祖师都没有信心,只有把佛抬出来。释迦佛在《观经》里面讲:“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什么是三心呢?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根据善导大师解释,什么叫“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也就是所谓的“诚实”。所以“至诚心”就是真实心。
那什么心要真实呢?也就是下面两个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善导大师解释就是“深信之心”,也就是信心。“回向发愿心”就是信愿的愿。三心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真实的信愿。字面上非常简单、清晰、明白。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三心就是真实的信愿,或者叫真信切愿,或者叫信愿具足,都是一个意思。你只要具有这三心,释迦佛讲的“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绝对不会是佛对登地圣者讲的。
而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就以十个《观经》原文的教证来证明,净土法门完全是佛为了凡夫而宣说的,不是为圣者的。(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净土法门主要就是为了让我们凡夫往生的。登地圣者有大神通,他自己就能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这不是主要的。
当然,根据《华严经·行愿品》里面讲的,登地圣者、等觉菩萨也都要往生西方。但这不是佛主要要度化的。佛主要度化的就是我们凡夫。
这是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六信。这里我们千万要注意,
信愿行的信,要分究竟圆满的信心和必定往生、决定往生的最低条件这两个标准。千万千万不要把六信作为衡量一切信心的唯一标准。
如果这样理解就麻烦了,整个就要出大问题,甚至有可能就像刚才讲的,以为必须要和实相理体相应才能往生。真正证实相理体就要登地了,所以有些人讲得高,那就要登地才能往生。
当然实际上不是这样。真信切愿的标准,我们根据蕅益大师自己的讲法也可以知道。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讲到: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可见不用说登地,甚至资粮道、加行道都不一定进入,甚至不一定有禅定,不一定有这么高的功德,乃至有可能妄想纷飞,但不是说就绝对没有希望往生。
蕅益大师说,深信切愿念佛,“心多散乱者”,散乱很严重,但是最起码也可以下品下生。这是蕅益大师讲的,给我们做了保证。而蕅益大师不可能自相矛盾。
■ 念西法师《弥陀要解讲记》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