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抉择法门(下)

e70c000d7ea9a79ee13e1b6e89c308a2_wxsync-15534738816575edcef03351702227406.png


如何抉择法门(下)


印光大师造论

念西法师讲授


A4.特殊性

分二:B1.通途法门仗自力,故难行;B2.净土法门仗佛力,带业往生,故易行。


“净土殊胜易行”这一科判分四个小科判:殊胜性、简易性、普遍性、特殊性。在这四个特点当中,“特殊性”是净土法门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个特点。净土法门之所以称为特殊法门、特别法门,就是要和通途法门作对比,进行区分。因为是最重要、最殊胜的,所以就把“特殊性”这个特点放在最后。

法门的特殊性中又分两个科判:一、通途法门仗自力,故难行;二、净土法门仗佛力,带业往生,故易行。通过这两个科判我们就可以知道,“特殊性”这个特点主要是对难行道、易行道作一个比较。

我们要回顾一下,这一大科判是“法门抉择”,所以在特殊性里面也要进行比较:通途法门唯仗自力,要断惑证真才能了生死,是难行道;净土法门仗佛力,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所以是易行道。

我们先总的了解一下通途法门与净土他力法门,根据《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近代往生传序》

“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通途法门要“仗自力修戒定慧”,戒定慧缺一不可,要有禅定的功夫,能够断惑证真,小乘要从初果一直修到四果,大乘要登地,这样才能了生脱死。而净土法门呢?净土法门只要“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就可以了,并没有要求断惑证真、禅定功夫,所以称为特别法门。通途法门全仗自力,要断惑证真;净土特别法门依靠佛力,只要有真信切愿就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这是不一样的地方。

这里我们要了解净土法门的特殊性。净土是特别法门、奇特法门,和通途法门相比,一个靠自力,一个靠他力佛力;一个要断惑证真才能了生死,一个可以带业往生。这是二者的差别之处,是最重要的。

对于净土法门的特殊性,我们要深入、细致地了解,了解得越深、越广,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就会越大;信心增上了,念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才能“万修万人去”。

对我们来说,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对修行法门的比较抉择。如果这方面的功夫没有做到,对法门的信心还不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急着念佛,那么念佛修行也就很难得力。我们要通过法门的比较抉择,真正知道原因,了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仅仅知道一个结论。就像我们做证明题一样,要通过“因为……所以……”,通过无懈可击的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比较,知道原因了,你就再也不会怀疑了,这样才有可能产生胜解,产生真信切愿;有了胜解,真信切愿,才能“万修万人去”。否则本来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但是到了你身上就不一定了,甚至很难往生,这是因为你自己没有深入细致地通过教理进行比较抉择,没有断除疑惑。所以第一步就是法门的抉择,非常重要。


B1.通途法门仗自力,故难行


【何以言之,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


[提要

原因有二:1、惑难断尽;2、理致甚深。]


这一段是介绍通途法门。通途法门唯仗自力,按龙树菩萨所判,属于难行道。

“虽则顿渐不同,权实各异。”我们先来看这里的两个名词解释,什么叫“顿渐”“权实”呢?

“顿渐”就是顿渐二教。按天台分,佛法有藏、通、别、圆四教,按华严有小、始、终、顿、圆五教,但是如果简单分的话,就是顿、渐二教,顿也就是圆顿教。天台藏、通、别、圆四教中,圆教是顿教,下面的“藏、通、别”三教可以称为渐教;华严五教里面,“小、始、终”称为渐教,“顿、圆”可以称为顿教,简单可以这样分。在华严里面,还有一层一层详细的分法,这里就不作介绍。虽然有顿(圆顿教)、渐(渐教)的差别,但这都是指通途法门。

“权实”就是指权教、实教二教。权教又叫方便教,是佛随顺众生意,方便权设之教门。这不是随自意的,而是随他方,随众生意、众生的根机,所以安立了方便权教。实教又称为真实教,是真实究竟教,是佛随自内证之实理而说的教法,是随自己,随自方的。这就像法华涅槃时,会三归一,开权显实,这个时候就是法华一实教,圆教。藏、通、别、圆四教中,藏、通、别三教为权教,圆教为实教。

这是权实二教以及顿渐二教。相比渐教,圆顿教非常殊胜;相比权教,实教是最了义、最殊胜的。比如《法华》就是一实教、一佛乘,这样的圆顿教确实非常殊胜,可以让我们即身成佛。但是渐教也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我们根机不够的话,还是要渐次地,一步一步、一个一个台阶来,这个方便也是不可缺的,毕竟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

虽然因为众生不同的根机,有“顿渐不同,权实各异”,顿教、渐教,权教、实教这样不同的教法,但是这些教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都要断惑证真才能了生死。仅仅断见惑还不行,要见思惑(烦恼障)全部断尽,这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这个时代,不用说见思惑断尽,连断见惑的初果圣人都非常稀有;不用说初果圣人,乃至找一个得初禅的,可以入定好几天的人也很难。就像近代的广钦老和尚,能入定几天。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有这样的人,恐怕马上全世界都要轰动了。

不管是顿渐、权实、大小乘、显密,各种各样的教法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修习功深,断惑证真,才能出离生死,超凡入圣。这是通途法门。“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因为这些法门都是靠自力的。

有些人就会说:“密宗不是仗他力吗?你这里说全仗自力,不能把密宗包括在里面吧?”其实密宗也可以包括在里面。这里说通途法门仗自力,是从断惑证真上讲的。密乘虽然可以依金刚上师的他力加持,但还是要跟自力结合,断惑证真,否则也不能了生脱死、生死自在,在这个方面讲还是一样的。当然密乘里面如果有一些依金刚上师的教导,把上师观成阿弥陀佛,最后也往生西方净土的,这些实际上也属于净土法门了,是密净双修,属于另外的事情。

“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这里我们要知道,通途法门难行,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仗自力要断惑证真,但是惑难断尽的缘故,所以难行;另外一方面是“理致甚深,不易修习”,要断惑证真,就要对理体,对甚深的中观空性法门有所了解,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印祖这里就说“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

当然,这里的“理致甚深,不易修习”,不是说和第一方面的原因完全不一样,其实二者也可以合在一起。本来断惑证真就需要修习中观理体,惑难断尽的一个原因其实就是“理致甚深”。大乘要法无我,小乘最起码也要人无我,都需要中观的空性智慧。

通途法门仗自力,是难行道,可以说成功率是比较低的,这就不像前面印祖赞叹净土法门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难行道“理致甚深”,所以下手不易,“不易修习”,而且又要“断惑证真”,成功率很低很低,一万人中有没有一个能修成的都不好讲,难得有一个能够生死自在的,特别现在是末法时代,就更稀有了。但是净土法门下手就很容易,你只要有真信切愿就可以,不用断惑也能往生,这就容易多了,跟其他任何法门相比,净土法门的成功率都非常高,甚至有成千上万倍的差别。

这里第一个科判“通途法门仗自力,故难行”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惑难断尽,一是“理致甚深”。这两方面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问题,只是不同侧面而已,但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B2.净土法门仗佛力,带业往生,故易行


分二:C1.原因;C2.结论:净土易行。


紧接着“通途法门仗自力,故难行”,这里就讲“净土法门仗佛力,带业往生,故易行”。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易行呢?这里又分两个科判,先讲原因,再讲结论。我们学习净土,千万千万不要仅仅知道一个结论,但不知道原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地了解一下,内心很难产生胜解。我们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知道原因,对这两个都要非常明白才行。


C1.原因

分二:D1.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故;D2.仗佛慈力故。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特别法门呢?这里的原因又分两方面:一个是“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故”;第二个是“仗佛慈力故”。

这两个科判实际上也有相互关系,不能完全脱离,但是也可以分开讲。“仗佛慈力”不仅仅是往生的增上缘,也有他力佛力的加持、三昧的加持、佛神通力的加持,可以从方方面面去理解。


D1.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故


【惟有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


表面看来,这里好像并没有说不断惑业得出轮回,但是要注意,这一段是紧接着上面“通途法门仗自力,故难行”来讲的,所以说有净土法门”。也就是跟上面作比较,净土法门不是“仗自力,故难行”的,不需要断惑证真,而是可以不断惑业得出轮回的,所以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这里实际上是一个省略的讲法,意义都包含在里面了。

关于“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我们下面来看一些其他的教证。首先来看天如惟则禅师《净土或问》中的一个问答:

“问曰:五浊恶世,人皆有罪。纵未造五逆重罪,其余罪业,孰能无之。苟不忏悔消灭,但只临终念佛,能往生乎。”

有人问:如果罪业没有消除,那么临终十念能带业往生吗?下面看天如禅师的回答:

“答曰:亦得生也。此乃全藉弥陀不思议之大愿力也。《那先经》云:如持百枚大石置于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没水。若无其船,小石亦没。喻彼世人,一生造恶,临终念佛,不入泥犁。若非念佛,虽作小恶,亦入泥犁。况大恶乎。船喻佛力,石喻恶业。”

天如禅师回答说:是可以往生的。这是靠阿弥陀佛的他力,不可思议的大愿力而往生的。这就好像《那先经》中的一个比喻:如果没有船,别说一块小石头,即使是一粒沙子都会沉到水里;但是如果有一艘船,即使是一个大石头,放在上面也不会沉下去。船就比喻佛力,石头就比喻恶业。众生的恶业即使没有完全消灭,但是也可以带业往生,不需要等见思惑断尽了才能出轮回,而是可以不断惑业得出轮回,这是净土法门最特别的地方。


下面我们再看印祖的教言,《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篇序》


“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倘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净土法门最妙、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可以带业往生,不断惑业得出轮回,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最特别、最根本、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净土法门的特殊性确实非常重要。

“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倘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如果“不识此义”,不知道净土法门可以依靠佛力带业往生,那还是没有用。就像前面讲过的,有些人觉得:“你们净土法门讲他力,那密乘依金刚上师不是他力吗?”甚至还有些更过分,认为:“我依佛经这个法力,难道不也是他力吗?不一定佛力才叫他力,法力也是他力!”这些人不知道净土法门的他力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一解释,好像净土法门与其他通途法门都有他力,那就没有自力、他力的差别了,这就搞笑了。

净土法门的他力,不仅仅是他力加持的意思,而是指依靠佛的愿力,使我们能够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妙、最特别、最殊胜的地方。

如果“不识此义”,不懂这一点,以为法力也是他力,那就麻烦了,这样即使你学净土、讲净土也没有用。净土法门真正最妙、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在于不断惑业得出轮回

“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自恃”就是自负、骄傲自满。印祖的这段教言非常殊胜、非常重要。我们许多人,即使学了净土还是不老实。我们常说“老实念佛”,但是“老实”两个字其实很不容易。什么叫老实呢?怎样才能老实呢?你要有真信切愿才会老实,要有胜解信才能老实!但绝大多数人,即使学了净土,还是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还不老实,还要作怪,这是非常可惜的。


这是第一个理由“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故”,下面再看第二个理由。


D2.仗佛慈力故


【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


第二个原因就是佛的大悲愿力。就像印祖前面讲的,净土法门最妙之处主要就是带业往生,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当然这也是仗佛慈力的缘故。本来这两个理由是不能分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分开讲,才能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

“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可以说是摄受众生往生的增上缘。下面我们可以根据善导大师的《观念法门》来了解一下:

“又言摄生增上缘者:即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说:‘佛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是愿往生行人命终时,愿力摄得往生,故名摄生增上缘。又此经上卷云:‘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即为证也。亦是摄生增上缘。”

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摄受众生,这就是一个增上缘,是“摄生增上缘”。我们要往生的人自己信愿念佛,这是最根本近取因,亲因;“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是增上缘。任何事情都需要因、缘,因就像种子,缘就像是水、土、阳光,因和缘两个要合在一起才行。阿弥陀佛的佛力是一个最强大的增上缘,没有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仅仅靠我们自己信愿念佛,也去不了净土;但是仅仅靠佛的大悲愿力,你自己没有信愿念佛,没有因,没有种子,那么也不能发芽、开花、结果,必须要因缘具足才行。

阿弥陀佛佛力这个增上缘是必不可缺的,所以这里把“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也可以单独安立一个科判、理由,就是“仗佛慈力故”。


C2.结论:净土易行


【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


之所以称净土法门为易行道,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故”,二是“仗佛慈力故”,“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奇特法门,是易行道,这就是净土法门的特殊性。

再来看《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余门”就是指通途教法。依通途教法修行,就好像蚂蚁要爬上很高的高山,不知道要爬到什么时候。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这也是一个比喻,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就相当于顺水。佛力他力不但可以加持我们往生,同时佛力加持,可以让念佛人消罪业、增福慧;佛力加持可以遣除一切违缘,成就顺缘;佛力加持可以福至心灵,开发智慧;佛力加持可以遣除一切魔障……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佛力的重要。

对于自力、他力,通途与特别法门,印祖这段教言通过比喻说得非常生动形象。有时候讲道理讲了半天,很浅显的道理可能都不明白,但是一用比喻,一讲公案故事,马上就明白了,非常容易懂。


“法门抉择”总结


到这里我们就学完了第一大科判“法门抉择”。我们必须通过自己对法门的比较抉择,知道通途法门、净土法门最大的区别,要抓住这个重点。

法门的抉择,不是依我们自己的分别念,而是要依龙树菩萨这样权威祖师大德的教言,这样就绝对可靠,就像《十住毗婆沙论》当中龙树菩萨对难行道、易行道的判别。而印祖这里也给我们指出来,净土法门可以不断惑业得出轮回,这是最殊胜的地方。

通过前面的比较,我们就知道了净土法门的四个特点:殊胜性、简易性、普遍性以及特殊性。通过这样的比较,你内心再也不怀疑了,坚定无疑地就选择净土法门了,对净土法门具足信心了,这样念佛才会有真正的利益。

如果不进行法门的比较抉择,对法门也不是很了解,一上来就急着要修,就念佛,但是信心还不够,那么念着念着甚至自己还会起怀疑:“我这样念佛能往生吗?净土法门这样修下去,有没有作用呢?”如果这样的疑心经常起来,那么往生就很困难了。本来是绝对往生、“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但是因为你没有真信切愿,生起了疑心,那就麻烦了,到了你身上就很难往生了。这不是法门的过失,法没有过失,是你自己这个人的过失。

这里还要注意,虽然我们抉择了净土法门,但是千万不能出现现在某些净土宗派学人的歧途——取净土门,舍圣道门,这有极大的过患。他把圣道门全部舍掉了,通途法门的深信因果、出离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修法,全部都丢掉不要了,这样一取一舍,后果就非常严重了!佛法不是让我们作取舍的,这样极容易造下谤法罪。

我们对法门作了比较抉择,主要专修净土,但不是说就要舍弃通途的法门。一切通途法门,三藏十二部,都可以作为净土法门的注脚,为净土法门服务,这里并没有矛盾。通途法门的出离心、菩提心修法,要跟净土法门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合则双美”;二者不能割裂、不能分离,“离则两伤”。

通过前面对法门的对比抉择之后,我们心中可以定下来了:我就要依净土特别法门修学。既然净土法门这么好,那应该怎样去修呢?净土的关要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往生?所以接着我们就要了解、探讨净土法门的关要,往生正因,也就是“信愿行”。


目录导航
  • A4.特殊性
    • B1.通途法门仗自力,故难行
    • B2.净土法门仗佛力,带业往生,故易行
      • C1.原因
        • D1.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故
        • D2.仗佛慈力故
      • C2.结论:净土易行
  • “法门抉择”总结
  • 分享到:
    发布于 2024-01-22 21:15:20
    收藏
    分享
    海报
    799
    上一篇:“我业障深重,福报浅薄,恐怕往生不了”,这种说法对吗? 下一篇:法师讲堂:是否必须要念念相续、一心不乱才能往生?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