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三辈和九品如何对应?
念西法师讲授 “凡有三辈”,这里总的给我们讲往生分三辈,相当于总以标举,具体的内容下面会再解释。 这里我们先从三方面对这里的“三辈”与《观经》九品作一个分析: 一、《无量寿经》三辈与《观经》九品有别; 二、《观经》九品亦可即是无量寿经三辈,这是无别; 三、三辈九品,实则无量辈、无量品。三辈九品也是一个粗略的分法,实际上往生的品辈是无量的,并非仅仅三辈九品而已,这是最粗略的一个分法。 1、三辈与九品有别 灵芝律师《观经义疏》: “大本三品皆标发菩提心,可对今经上三品耳,中下二品则非所对。” “大本三品皆标发菩提心”,大本也就是《无量寿经》。 “可对今经上三品耳”,“今经”也就是《观经》。《观经》九品中,上三品可以对应《无量寿经》三辈。 “中下二品则非所对”,《观经》中的中下二品,也就是中品三人、下品三人,不是可以与《无量寿经》三辈对应的。 灵芝律师的观点非常明确,这里《无量寿经》的三辈只能对应《观经》的上三品,善导大师解释的“遇大凡夫”——遇到大乘教法的凡夫。 “大本三品皆标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都是要发菩提心的,所以只能对应《观经》中的上三品。上品下生的条件是“但发无上道心”,也就是发菩提心。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下三品是遇恶凡夫。印祖这里首先指出了三辈九品的差别。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王龙舒居士非常了不起,是站着往生的,《龙舒净土文》也有无量的利益。但是王龙舒这样一个博学的大居士,竟然在三辈九品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死执三辈就是九品,这是他错误的根本。 “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这是指王龙舒的会集本。《无量寿经》经文中,三辈都是发菩提心的,但是王龙舒居士因为他自己理解的问题,所以就把经文改了。改经的过失是很大的。 “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王龙舒居士认为下辈没有发起菩提心,这是跟经文相违的。 “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为什么会这样去改呢?是因为王龙舒居士以为下辈罪业深重,怎么能发起菩提心呢?为什么说下辈罪业深重呢?是因为他把《无量寿经》的下辈对应了《观经》九品中的下三品。《观经》下三品都是恶人,所以他就认为《无量寿经》下辈也是指恶人。死执三辈就是九品,把三辈和九品等同起来了,这是他错误的根本,导致后面出现一连串的问题。 “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无量寿经》三辈都是善类、善业,不是指恶人。《观经》九品里面是把下三品恶人都摄进去的,但是《无量寿经》三辈里面并没有说下辈就是恶人。 “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下三品都是恶人,甚至下下品是造了五无间罪堕阿鼻地狱的恶业众生,所以王龙舒居士就觉得,这当然是没有发菩提心的。 “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这是王龙舒居士的过失。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九品中的下三品,因为痛苦到极点,所以一听闻佛的名号就非常虔诚地归命投诚,一心靠倒阿弥陀佛。他希望佛来垂慈救援,所以自己也是勇奋感激,非常精进的,一心念佛、求佛,比死刑犯临刑前希望赦免的心要深千万倍。 “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这是印祖的解释、圆融。 《观经》下三品没有讲到发菩提心,但是你也不能把经文修改了,说《无量寿经》下辈对应下三品,都是恶人,那他应该也是不发菩提心的。这是王龙舒居士理解上出现的问题,这样改经的过失就大了。 印祖解释,九品中的下品三人,虽然都是恶人,但是他临终的时候拼命念佛,他的心就会与菩提心相应、与佛相应,甚至与实相理体也会相应,“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净土法门是圆顿教法。 “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其余的世智辩聪之人,以及通儒禅客,用分别心来分别净土法门,只会越推越远。 “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这样就还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这样也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这也是前面印祖的一个圆融。在事相上虔诚到极点,甚至也就与理体相应了,当然也就与菩提心相应了。 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些人就觉着:“你看,一个老太太,什么都不懂,但是她只要老实念佛,就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但是他对“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这八个字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他就觉得:“反正这句佛号老实念下去就行了!懂不懂圆教的道理,有没有发菩提心都不要紧!你只要老实念下去,就是与实相相应,与菩提心相应。发不发菩提心,对圆顿教法有没有通达,都没有关系,都是一样的!” 这样就有点麻烦了。学不学圆顿教法,有没有修发菩提心的法门,这都没有关系,也没有差别,这就相当于老太太和上根机的人也没有差别了。 要注意,这里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误会。因为就像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讲的,“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所以他就觉得,净土法门如此深妙,所以也不用去学习圆顿教法,不用去分别,反正就学老太太就可以了。最后他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还说这是蕅益大师讲的。蕅益大师不是说“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吗? 这个最后的结论很荒唐。蕅益大师难道会教人不用去学圆顿教法,天台教法,让大家全都去学老太太吗?蕅益大师会这样提倡吗?这个误会非常大。 我们要知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潜通”“暗合”,说明不是明合。老太太这样的念佛方式,和开悟的人念佛能一样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否就完全达到实相理体的修法呢?对此我们还要进行分析。 “暗合道妙”是什么意思呢?老太太念佛能“暗合道妙”,为什么叫“暗合”,不叫明合? “暗合”,就说明这个老太太虔诚地去念,不分别,确实也能与实相理体暗合。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理上她并没有真正明白,所以只是暗合而已。老太太“暗合道妙”,和已经明心见性的人念佛,肯定还是有差别的,你不能说这是完全等同起来的。 我们都来学老太太,没必要去学圆顿教法,这样恐怕也不是蕅益大师的本意,甚至隐含着灭法的祸端。 如果我们把老太太抬起来,大家天天都学老太太就行了,不用学圆顿教法,教理也不用学,学了都是分别,还不如学老太太什么都不懂,反而能“暗合道妙”,那这不是灭法吗?佛法也不用学,学了反而还不如老太太,这里不是说“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吗?他就这样理解,那这个事情确实非常麻烦,佛法就没有人去学了。 这是我们在这里作一番分析。 “《观经疏》云:此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故云诸说稍异。” 智者大师《观经疏》中提到,《观经》九品就是《无量寿经》三辈。 孤山智圆法师把三辈对应《观经》六品,因为《无量寿经》三辈中没有恶人,所以不能对应下品三人。 灵芝律师则是判三辈只能对应《观经》中的上品。 在这个问题上,古德的解释稍微有一点差别。 下面我们再看莲池大师的和会: “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我们看这里的解释。为什么智者大师说九品三辈相同?这是从位次上来讲的,三辈再展开那就有九品,仅仅是讲位次。但是从行因上讲,从修行的深浅、往生之因的角度上讲,三辈九品又是不同的的。 “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这样几位祖师的讲法也就就不相违。 “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智者大师是从位次上讲的,所以说三辈九品相同;而孤山、灵芝二位法师是从行因上讲的,孤山智圆法师认为《无量寿经》三辈对应《观经》六品,灵芝律师认为对应九品中的上三品。 “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并不相违。 “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烦恼不异菩提”,虽然有烦恼,但可以说烦恼当下就是菩提。“始恶何妨终善”,虽然他是恶人,但是临终的时候他忏悔了,改恶迁善了,你就不能说他还是恶人。临终也不忏悔,一直是恶人,那怎么能往生呢?所以虽然他临终的时候十念念佛,但他还是忏悔了。不管他造了多大的恶业,只要忏悔了,那就是善人。“始恶何妨终善”,“始恶”就是原来开始是恶人,但最后他还是忏悔了。虽然是到临终才忏悔,但毕竟也是忏悔了,那就是善人。 “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这样三辈九品就可以圆融在一起,“始恶何妨终善”。 2、三辈与九品无别 《观经》九品亦可即是无量寿经三辈 《观经》九品亦可即是无量寿经三辈 《观经》九品亦可即是无量寿经三辈 《观经》九品亦可即是无量寿经三辈 我们看下辈经文: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里提到“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特别是后面的“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和前面我们已经学习的《无量寿经》十八愿的愿成就文是一样的,所以实际上这里的下辈当中是含第十八愿的。 同时,这里的临终十念念佛,也可以和《观经》里面临终十念念佛对应在一起。所以下辈也可以和《观经》临终十念念佛,甚至下品下生作对应。 3、三辈九品实则无量辈、无量品。 三辈九品,其实应该是无量辈、无量品。 ——念西法师 往期精彩三辈和九品如何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