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讲堂:印祖从万千经藏中选出的这篇文章告诉你:特别法门何等殊胜和容易


这篇序文被印祖从浩瀚、大量的净土经论中选进《净土十要》的附录中,可见是非常重要、非常殊胜的。——念西法师

无功叟净土自信录序讲记——印祖从万千经藏中选出的这篇文章告诉你净土特别法门的殊胜和容易

宋 无功叟王阗 著
念西法师 讲解


全文分四:一、作者介绍;二、成书因缘;三、正文;四、总结
《无功叟净土自信录序》是《净土十要》第九要《净土法语》的附录。《净土十要》本来是蕅益大师选定的,而其中的附录应该基本上都是近代时由印光大师选进去的。在《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 净土十要序》里提到:“各册末附各要文,……均与十要文义宗旨符合,了无差殊。”由此得知,这些附录不是蕅益大师选的,而是印祖选的。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印祖叫别人去找的原文,但总的来说,这些附录是印祖选定、或鉴定而加进去的,与《净土十要》中每一要的文义“宗旨相符,了无差殊”。这些附录都非常精短,但是很关要、很殊胜,我们应当非常重视。

一、作者介绍


在学习原文之前,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无功叟。
《居士传》:“宋王阗,四明慈溪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洞达。著《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一夕忽闻异香满室。谓弟子沙门思齐曰:‘此吾净业所感也。’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无功叟名叫王阗(tián),又叫王无功,无功叟是他的号,宋朝时的浙江四明慈溪人。四明是指四明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古代时说四明或者明州,都是指现在的浙江宁波
无功叟专门参过禅,在禅宗方面下过一番功夫,对天台圆顿教法的教理也很通达,著有《净土自信录》。《净土自信录》中就有一些有关天台圆顿教法以及禅净不二的内容,其中包含十个问答,很多是从甚深理上去抉择。
无功叟晚年时在行持上专门念佛。有一天晚上,他突然闻到满室的异香(许多念佛人都有这样的感应),就对弟子思齐说:“这是我修念佛净业的感应瑞相。”接着马上就面向西方坐化了。无功叟是这样坐着走的,是真正的坐脱立亡、生死自在,而且走了之后还“异香芬郁”。
按佛门的规矩,出家人去世之后,一般要将法体装进龛里。龛是木头做的、像箱子一样,出家人盘腿坐在里面,正好比身体稍微大一点。法体在龛里放置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之后就把龛与法体一起焚化。无功叟焚化时,获像豆子一样大的舍利一百零八粒。可见无功叟绝对不是一般人。在净土方面,他坐脱立亡,自在往生净土;此外也是通宗通教的一位大德。

二、成书因缘

《乐邦文类》中记载有一篇无功叟王阗自己所写《净土自信录记》,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乐邦文类》:“净土自信录记 无功叟王阗
“余观如来东流之教,若直指本心令人究理之说,有识者既已信之矣,而庸鄙之徒,亦无敢议者。及乎示净土论往生,则人莫不怀疑焉。”
这里无功叟很有意思,一开始就说:我看佛陀传到我们东土的佛法,像禅宗直指人心这样的学说、教法,一般有识之士都能产生信相,而世俗流贱的人也不敢说它有什么不好。确实,禅宗直指人心这些法非常高妙,稍微有点眼光的人自然就不敢批评。但是,无论是对佛法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的人,如果你跟他讲净土、说往生,“则人莫不怀疑焉”,许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很难相信。
这确实是佛门中很常见的现象。许多人最初对佛法产生信心,都是从禅宗这些高法开始的,但是,虽然这时他对佛法有了信心,但对净土还是很难产生信心。这样的情况非常比较普遍,可见净土确实不容易生信。

这篇文章比较长,我们省略掉中间一部分内容。下面无功叟又从甚深理体的自心上去讲:
“……往生净土易,自信自心难。当时十方诸佛,知其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由是舒舌劝信。既而如来又喻之,使信受焉。则大觉垂慈之旨,于斯可见。而众生终不信,是可叹也。”
净土本来就不离我们的自心,但是这很难相信。对于净土的事、理两方面,我们都应该要相信。如《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经典里所说,十方诸佛知道释迦佛在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于是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吐出舌头来作证明,劝众生生信。而世尊又用种种比喻进行开示,使我们能够产生信心。“而众生终不信,是可叹也。”但是众生始终不信,这实在令人感叹!净土法门确实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最难信的法门。
继续再看《净土自信录记》:
“一日客有访余以净土教者,尝随其所诘,而论说之矣。暇时编次成书,得十问答,名曰《净土自信录》。或见或闻,或依或违,不动娑婆,即归极乐,此余之志也。四明无功叟王阗记。”
一天,有位客人来访,向无功叟请问净土教法,无功叟就随他所问的问题进行回答。后来他有空的时候,就把客人所问的内容编成书,一共有十个问答,名为《净土自信录》。
“或见或闻,或依或违,不动娑婆,即归极乐,此余之志也。”这是从净土甚深的理,从生而无生上讲的。从无生上讲是“不动娑婆”,从往生上讲就是“即归极乐”。对于净土事相上信愿的讲法,以及理体上甚深的讲法,这两方面我们都应该深信,不能取一舍一。
可惜《净土自信录》完整的著作,现在已经失传了,但《乐邦文类》等文章中引用到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以及这篇序文还是流传了下来。这篇序文被印祖从浩瀚、大量的净土经论中选进《净土十要》的附录中,可见是非常重要、非常殊胜的。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殊胜的论文。

三、正文

分三:(一)总说往生功德:凡夫位获不退;(二)详释二土修道难易;(三)最易往生,三根普被


(一)总说往生功德:凡夫位获不退

分三:1.《无量寿经》证生皆不退;2.《弥陀要解》详释三不退;3.《大乘起信论》证极乐为摄护信心不退之胜方便

【古之大圣人,立言垂教,被百世之下,其志犹郁而未畅,晦而未明者,盖有之矣。即吾佛净土法门是也。】

古之大圣人,立言垂教”,“古之大圣人”可以理解为究竟圆满的佛陀;“立言垂教”:留下来的教言,流传下来的教法。
被百世之下,其志犹郁而未畅,晦而未明者,盖有之矣。即吾佛净土法门是也。”佛有种种不同的教言,流通很广,但其中只有净土法门是“郁而未畅,晦而未明”。“郁”:压抑;“畅”:畅快。“郁而未畅”就是压抑、积聚,不得发泄。“晦而未明”,“晦”:昏暗、不明显,指法义比较晦涩、隐藏;“未明”,许多人对净土的义理没有真正的了解,还有怀疑。
这是无功叟的感叹。他在宋朝的时候就说,许多人对净土法门还是很难生信、很难理解!人们一般对禅宗这些高妙的法门容易接受,但偏偏对净土很难生信,所以说净土法门是“郁而未畅,晦而未明”。实际上现在就更是如此,对于净土法门,人们要么根本不相信,要么就轻视,认为这只是愚夫愚妇,是老太太修的法门,却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净土法门确实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第一步起信最难。

【余遍览诸经,深求其旨,往生功德,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获不退而已矣。】

前面无功叟说净土法门是“郁而未畅,晦而未明”,接下来就开门见山,直接用一句话指出了净土的宗旨、关要:往生功德,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获不退而已矣。当然,这不是随随便便来的,是无功叟自己“遍览诸经,深求其旨”而得来的。
凡夫能够获得不退转,这是一般经论中很难看到的,一般经论、一般宗派中都没有这个讲法。一般来说,圣者还不一定能够完全不退转,何况凡夫呢?我们学净土的人对此看多了、了解了,觉得好像没什么奇怪的。但是按通途经论里的讲法,如果说凡夫能获不退,那是惊世骇俗的,是很难成立的。

1.《无量寿经》证生皆不退

而在净土法门中,确实就是这样的。正如《无量寿经》中所讲:“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由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缘故,只要听闻了阿弥陀佛名号,欲求往生的人,都能往生到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例外。要注意,这里的“闻名欲往生”是从真信切愿上讲的,“欲往生”是愿,“闻名”就是要有闻慧,要产生真正的胜解信。因此,“闻名欲往生”实际上就是产生了真信切愿,这样的人没有一个例外,“皆悉到彼国”,绝对是万修万人去。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自致不退转”,不管是圣者还是凡夫,都是不退转的阿鞞跋致菩萨。
这是《无量寿经》里讲的。实际上《无量寿经》中这样的讲法非常多,下面再简单地引用几段: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听闻净土法门不是这么容易的,有许多菩萨想听闻《无量寿经》都听不到,因此就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如果有众生听闻了《无量寿经》,就能于“无上道”(菩提道、佛道)终不退转。净土就是这么殊胜,一往生就能“终不退转”。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所当为者”,就是我们要深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
“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无量寿经》是佛在世的时候讲的,他告诉众生:不要在我灭度之后又生起怀疑。佛在世的时候,如果你有怀疑,佛可以马上给你回答,或者现量加持,让你直接见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就像《观经》里韦提希夫人一样。但是,佛灭度之后,如果你又生起怀疑,那就很难了。所以佛在这里就讲:不要在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下面再来看《无量寿经》讲到: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诉阿难尊者:所有往生净土的众生,都住于正定聚。为什么呢?因为极乐净土中,连不定聚都没有,何况邪定聚呢?极乐世界的众生都住于正定聚中,不会改变、不会退转。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众生如果能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信心欢喜”,乃至能生起一念信心,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就能往生,而且“住不退转”。只要至心回向、发愿,这样一念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最后作了一个简别。
可见,能否往生就看你有没有真正的信心,是否真正地发愿。有真信切愿,一念念佛就能往生。不要说这一念念佛有什么念佛功夫,这一念就是指有真信切愿,至心信乐的一念。往生不在于你念佛念了多少时间,有什么念佛功夫,而是在于有没有真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往生主要是靠信愿。

2.《弥陀要解》详释三不退

以上是《无量寿经》中所讲的,下面来看《阿弥陀经》:
“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解释“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这里无功叟讲,净土法门的关要“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获不退而已矣。”“不退”的内容很深、很广,我们应该详细了解,而不是不了解其具体内容,只是囫囵吞枣地说:“反正就是凡夫不退嘛!”
所谓“不退”,也就是《阿弥陀经》中讲“阿鞞跋致”。天台一般以三不退来解释“不退”:一是位不退,二是行不退,三是念不退。
“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位不退,就是入了圣流,成为大小乘的圣者,不会退回凡夫位。“圣流”就是要断惑证真,断见惑,没有断惑就不叫入圣流。一般来说,小乘断了见惑就证小乘初果;而大乘也有和小乘一样断见惑的菩萨位,在地前断见惑乃至思惑,这是按天台、华严教法的讲法。如果按藏传的体系,可能看不到这样的说法,但是你千万不要产生自己的分别念,以为这些是没有根据的。天台、华严的这些讲法都是有佛经经典出处的,并不是我们汉传佛教大德自己发明的。
“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行不退,就是指不退菩提心,这样就不堕二乘。这里的“行”是指菩萨行。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念”就是心念,“萨婆若”就是一切智,“萨婆若海”即为一切智海,这是从大乘的佛的智慧上讲的。一般来说起码要登地,现量证得法界如来藏,才是“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心心念念与法界如来藏佛性相应。
下面蕅益大师继续详细介绍三种不退。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位不退”,按天台藏、通、别、圆四教来讲,藏教是小乘初果,断见惑,入圣流;通教十地是一种特殊的讲法,在见地断见惑;别教是在初住;圆教是在初信。这都是断见惑,称为位不退。要注意,这里虽然藏、通、别、圆的教法有差别,所以所断的见惑也有差别,其境界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断见惑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所以都是位不退。
“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行不退”是从菩萨行上讲,藏教小乘不讲菩萨行,一般是按大乘的通、别、圆教来讲。通教菩萨地(声闻已办地、辟支佛地之后是菩萨地)、别教十行、圆教十信是“行不退”。
“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念不退”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要注意,这里蕅益大师讲,往生净土的所有往生者,“皆得三不退”。即使你往生前是一个五逆十恶的人,临终的时候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往生之后品位是下下品,但是也能得到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继续看《弥陀要解》: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如果根据教法的法道,特别是修道的位次。如果是凡夫,就没有得到初果,就没有到位不退。初果就不是凡夫,凡夫就不是初果。如果是二乘,那就不是菩萨,不是行不退。如果是异生性,就没有证得同生性。
什么叫“同生性”呢?《弥陀要解便蒙钞》中有解释:
三贤位是异生性,谓观智不同故。若入圣位,观智皆同,故名同生性。
一般来说,如果是三贤位,那就是异生性,他的“观智不同”;到了登地圣者菩萨之后,就“观智皆同”,他的智慧、能观所观是相同的,就是同生性。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讲,入圣位登地之后,入萨婆若海了,这时候入了无分别智慧,可以现量见法界,因为是现量见,所以就是观智相同,没有差别,叫同生性。
如果没有登地,而是登地前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资粮道)以及四加行,那就是异生性,你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境是不相同的。这时还是一种比量,是分别念的境界,没有超越无明心识。所以“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如果是异生性,就没有念不退。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如果是念不退,那就是登地圣者,就不是异生。如果是行不退,那就不仅仅是见道。行不退是不退菩萨行,比见道还要高。如果是位不退,那就已经断见惑了,起码是小乘初果了,就不是凡夫人民了。三不退是不能有丝毫错乱的,在这上面不能马马虎虎、随随便便。
“躐等则成大妄”,“躐(liè)等”:逾越等级,不按次序。如果乱套了,那就是大妄语。你明明是凡夫,那就不是初果,不是圣人,而你偏说“我证初果了,我是圣人”,不就是大妄语么?这是不能随便的。
“进步则舍故称”,如果你从凡夫进步到初果圣人,位不退了,那就要舍去原来凡夫的称呼。这都是非常清楚,不能混乱的。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但是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呢?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这两句有点不好理解。以凡夫为例来讲,极乐世界的人天凡夫,往生西方之后有可能还没有得到小乘初果位不退,还是一个人天凡夫。不只是往生之前是凡夫,往生之后,在西方净土他可能还是个凡夫,但是他其实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一切俱非”,既非圣者,又非凡夫。因为他已经出轮回了,得到三不退了,所以说不是凡夫;但是他还没有断见惑,所以说也不是圣者。凡圣的差别就于是否断惑证真,现在你连一分见惑也没断,连小乘初果都不是,当然就不是圣者。往生西方之后很奇怪,你既不是凡夫,也不是圣者。
“一切俱是”,既是凡夫,又是圣者。因为他还没有断见惑,不是初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可以说他是凡夫;但是他又已经圆证三不退了,从此永出生死、超越轮回了,这只有圣者才行,凡夫是不可能了生死出轮回的,所以说他又是圣者。也是凡夫,也是圣者。
对于“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总结:“既非凡夫,又非圣者;既是凡夫,又是圣者。”极乐世界的人天凡夫就是这样奇特。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无此名相”,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土中都没有这样的佛法名相。凡夫就不是圣者,圣者就不是凡夫,通途教法都是这样讲的,没有任何宗派、任何经论里都没有这样的讲法。“无此阶位”,没有这样一个又是凡夫,又是圣者的修行阶位。“无此法门”,除了往生西方的净土法门,有这样殊胜的、奇特讲法的法门,你找不到第二个,所以净土称为奇特法门、特别法门。
“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不可思议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心性之极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己本具的心性,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离开我们自心;“持名之奇勋”,这句名号就是佛究竟圆满的果觉,这里主要是按持名念佛讲的;“弥陀之大愿”,这也是阿弥陀佛因地中所发的大愿成就的。如果不是“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怎么可能有这样奇特的讲法呢?
以上是通过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来了解净土的殊胜,来了解这里无功叟所讲的“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获不退而已矣。”凡夫往生西方之后,都能获得不退转的利益,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这也是为什么千经万论,乃至祖师大德,汉传、藏传各宗各派都要劝我们往生西方的原因。这确确实实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本怀。但这个本怀“郁而未畅,晦而未明”,这是非常可惜的!

3.《大乘起信论》证极乐为摄护信心不退之胜方便

下面再来看马鸣菩萨以百部论典的精华所造的一卷《大乘起信论》:
“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如果是初学的修行人,信心还没有成就,“其心怯弱”。真正的信心成就,要修十信修一万大劫,进入初住才行,在这之前都不能说是信心成就。“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害怕自己信心难以成就,容易退菩提心。对于这样根机的人,“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使我们的信心不退转。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这里并不是说在娑婆世界还有一个其它的妙法让你不退转,而就是让我们求生净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没有了恶因缘,就不会退转菩提心。这是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讲的净土法门的殊胜方便,可以摄护我们的信心。
但是现在有一些人喜欢唱高调、说大话,好高骛远,他说:“从《大乘起信论》里就可以看出,往生净土的都是‘其心怯弱’的,都是根机陋劣,修法修不了的。”
但他不知道,这里的“初学是法”是指什么样的人呢?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讲,所有登地前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都是这种情况。
有些人没有真正了解《大乘起信论》的讲法,就说大话、唱高调,而且不仅自己这样,还影响别人,说“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这才是勇猛丈夫”。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看到这样说大话的人,这是非常可怜,也是非常可怕的!真正能像释迦佛一样,最初初发心的时候就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生生世世菩提心不退的人,又有几个呢?
对我们来说,要不退转,最好就是往生净土。在娑婆世界很容易退转,这一世就经常进进退退,一转生之后,信心更是马上就退了,这一世所修的功德全都退了,甚至完全忘记了,到时候都不知道退到哪里去了,甚至会退到地狱等恶趣当中,这样修行就很困难。
所以,要修到不退转之后,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如果你真的有能力,菩提心不退,说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倒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如果你自己都还经常要退转,甚至要退到造恶业、堕地狱,还谈什么生生世世度众生呢?说句不好听的话,你那是自不量力,无有羞耻!
这里无功叟给我们指出,净土法门的关要、殊胜之处就是“凡夫获不退”这一句话。凡夫可以不退转,这是净土最殊胜的地方。不退转之中包括了生死,不但可以了生死,甚至可以不退转。
不用说不退转,仅仅凡夫可以了生死这一点,也是所有经论、一切法门中都没有的。对一般法门来说,凡夫就是凡夫,就没有了生死。连小乘初果都还没有了生死,要到四果阿罗汉,见思惑断尽了才能了生死,凡夫怎么可能了生死呢?更不要谈不退转了!但净土就可以这样,凡夫可以了生死,甚至可以不退转,这是非常奇特的。

(二)详释二土修道难易

分二:1.此土修行,难获不退;2.极乐世界,皆悉不退

1.此土修行,难获不退


【何则?此土修行,圆教初信,小乘初果,邪见及三毒永不起,兹为断惑发悟,创入圣流。则越生不昧其所证,斯超四趣,不失人天。】


前面讲了结论“凡夫获不退”,这里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能立的根据、原因,以及此土想获不退,要修到什么程度。

为什么说凡夫能获不退是净土最殊胜的一个关要,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呢?因为“此土修行,圆教初信,小乘初果,邪见及三毒永不起,兹为断惑发悟,创入圣流。这可以对应前面《弥陀要解》中所讲的““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按通途的修法,要“断惑发悟”,断惑证真,即小乘初果(见道)、圆教初信,才开始进入圣流,“则越生不昧其所证”。因为这是位不退,所以下一世转生的时候就不会退圣者的位次。
一般说小乘初果要七返人天。如果一个小乘初果的圣人,他下一世做人的时候生到一个屠夫家,逼着他杀生,他也不会杀的;如果他生到农民家,当他去犁地的时候,虫自然会离开。因为他有道共戒,有不共的威力,因此是不会犯杀生戒的。这些虫因为他的道力的缘故,自然而然就会远离,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小乘初果圣人走路的时候脚可以离地,不会踩到虫子。如果你真正证果了,那么下雨天走路的时候,脚是不会湿的。
但现在出现了一些现象,经常有学南传的道友,说有禅师给他印证,说他已经证初果了,或者得几禅了。
之前末学就有一位熟悉的道友,说有一位禅师在南传非常有名的禅师,印证他已经证初果了。但是他到底是否证初果了呢?我们可以依教理观察:“你走路有没有离地呢?”
还有一位新加坡的道友,说南传的那位禅师对好多人,包括对他,都说过已经得到了几禅,说明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一般初禅以上都是没有睡眠的,那你有没有睡眠呢?但是这位道友还是挺相信这位禅师的,就问:“是不是有不同的讲法呀?是不是有两种不同的初果、不同的初禅啊?”实际上大小乘在这里的讲法都是共同的,没有什么不同的讲法。除非他歪曲经典里的观点,自己搞一套,否则不可能有两种讲法。
斯超四趣,不失人天。”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已断见惑,即使转生,也会“超四趣,不失人天”,肯定是会保证人天善趣的,一般不会去恶趣,果位也不会退。

【至于凡夫地中,虽伏惑发悟菩萨,一经生死非常之变,则忘其所证所修,是故遇缘或退,仍堕苦途者,容有之。】

如果你虽然已经伏惑了,或者有很高的禅定功夫,比如初禅乃至四禅,或者甚至是禅宗开了悟的菩萨,但只要没有证圣果,那么一转生就会忘记所证、所修,遇缘还可能会退,甚至有可能堕到三恶趣当中。
关于“遇缘或退,仍堕苦途”的公案,可以详见《圆观等九人传》。这些传记也是印祖所选的附录,和这里的《无功叟净土自信录序》是放在一起的。这里的《无功叟净土自信录序》是讲理,而《圆观等九人传》是讲公案,理与公案正好配合在一起,确实非常殊胜。
关于这个道理,就像此处《净土十要》第九要,幽溪大师《净土法语》中所讲的:
“若像末之世,去古既远,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坯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
“谫”(jiǎn):浅薄。到了像法、末法时代,证果的非常稀有。正法时代证果的比较多,后来就很难了。因为众生根机浅薄陋劣,有修而不悟,或者悟而不精的。有些自己打坐观修的时候感觉好像很自在,但是“对境仍迷”,遇到对境就不行了。或者纵然这一生不迷,但是也就好像一个土做的,还没有烧烤过的坯器,一经雨淋就坏掉了。
菩萨还有隔阴之迷,初果尚有入胎之昧,转世之后也会忘记的,何况我们一般完完全全的博地凡夫,那就更不用说了。“安免随流”,怎么能不随生死流呢?要想靠自力修行出轮回,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的,所以我们最好依净土他力法门,先求生西方,获得不退转,再到轮回中来,这就比较可靠了。

2.极乐世界,皆悉不退

分二:(1)长辞四趣,永出生死;(2)修行缘具,一生成佛
1)长辞四趣,永出生死

【乃若凡圣同居净土,如极乐国等,虽具三界,唯有人天。故一切含识获生者,即长辞四趣。】
“乃若凡圣同居净土,如极乐国等”,西方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而凡夫只能往生在西方最低的凡圣同居土。这是从往生之后可能还是凡夫的角度讲的。
“虽具三界,唯有人天。”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但只有人、天。
“故一切含识获生者,即长辞四趣。”“含识”:有情、众生;“获生”:获得往生西方;“四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极乐世界只有六趣中的人、天。
极乐世界也有三界,欲界可以分人、天,有地居的人以及地居或者空居的欲界天;而色界、无色界都属于天。但是我们要注意,极乐世界的人天只有人天之名,这是从没有断惑的角度上讲的,但实际上和我们娑婆世界六趣中的人、天趣是不一样的。娑婆世界是秽土,人、天趣还在六道轮回当中;而极乐世界的人、天已经超出三界、永无生死了。就像前面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面所讲的“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极乐世界的人、天既不是凡夫也不是圣者,既是凡夫也是圣者。你可以说极乐世界人、天是圣者,因为他有圣者的功德,已经超出六道轮回了。这里需要进行辨析。
为什么极乐世界没有“四趣”,只有人、天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成佛前,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大愿。四十八大愿中,第一个大愿就是“国中无三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极乐国中没有三恶趣。第二大愿“不复更生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有些人可能还会担心:“西方如果只是没有三恶趣,但也有轮回的话,那么人、天也会造业,造业之后又会堕落;即使极乐世界没有三恶趣,但命终之后会不会生到他方世界的三恶趣当中去呢?在极乐世界的这一生虽然没有三恶趣,但只是过渡一下,造业之后又要堕落他方世界的三恶趣,这样不就没有意义了吗?生极乐世界不就相当于白生了吗?”所以紧接着法藏比丘就发了第二大愿“不复更生恶道愿”。往生西方之后,即使你还是个人天凡夫,命终之后也绝不可能再堕落三恶道。
从这两个大愿我们就可以知道,极乐世界说是有人天,但其实这不是我们秽土的人天,而是超出六趣、永离生死轮回的。极乐世界的人天,只是因为没有断惑,所以称之为人天,可以说他是凡夫;但是他又有三不退、超出六道的功德,已经了生死了、不在轮回中了,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圣者。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情况。

2)修行缘具,一生成佛


【又助缘大备,寿数莫量。纵至钝根,一生熏修,无不证圣果,宁复有退失事乎。如来赞劝之本意,不过如此。】


往生西方之后能够永离四趣,乃至于永离生死,超出六道轮回,可以了办生死大事。但是有一些人可能还会担心、怀疑:虽然出离了生死,但是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比天上还快乐,那么是否生到那里修行会很慢,甚至还会退失呢?

所以下面无功叟就接着讲:往生之后,在西方净土是“助缘大备,寿数莫量。纵至钝根,一生熏修,无不证圣果,宁复有退失事乎”。“助缘”是指修行成佛的助缘。在西方净土,从正面讲,一切顺缘都具足;从反面讲,一切违缘都可以遣除。而且所有众生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是无量寿,寿命无量无边。即使是钝根,也都是一生成佛的,没有不证圣果的,怎么可能会有退失呢?不可能有退失,也不可能有隔阴之迷。在极乐世界,众生的寿命是无量的,可以一生成佛;而且这一生修行的时候,修行的助缘全部具足。
“如来赞劝之本意,不过如此。”如来赞叹、劝嘱我们往生的本意不过如此。如来就是希望我们在西方修行,这样就更容易成就,不会有退失。
下面根据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里面的问答再了解一下“助缘大备”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答: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阿僧祇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问:具缚凡夫都是有贪嗔痴烦恼的,如果生到西方还是一个凡夫,就会“邪见三毒等常起”,贪嗔痴三毒烦恼经常起来,那怎么能“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出三界”呢?
这只是问者自己的推理、设想,实际上是错误的、不成立的。西方没有邪定聚、不定聚,一往生到西方,即使还是一个人天凡夫,他也会住在正定聚当中,跟阿罗汉一样清净,没有烦恼,所以不可能三毒烦恼常起。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奇特。
为什么凡夫在西方也可以不退、烦恼不起呢?下面智者大师回答,不退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缘:
“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因为佛在因地中所发的大悲愿力摄持,所以不退。这里佛所发的大愿主要是指四十八愿里面第十一大愿“正定必至涅槃愿”,所有往生者都安住在正定聚当中,当然就会不退;此外,还有第十大愿“不起贪计身见愿”,往生到西方的众生都没有俱生的萨迦耶见(身见)。这里的“大悲愿力”,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愿上进行了知。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往生之后,阿弥陀佛的佛光可以现前,时时常照,佛力加持就使你的菩提心常增进不退。前面的“大悲愿力”可以说是从过去来讲(当然愿不是以前发了就没有了,而是一直成就、不退的,时时摄持),这里可以说是从现在来讲。不但佛过去世因地中所发的“大悲愿力”会一直摄持,佛现在的佛光也会常照。这里从佛的过去、现在两方面介绍,这样就可以使我们不退。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这是从依报上讲的。极乐世界的依报,如水、鸟、树林、风声、乐响都在宣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而且这些佛法正好相合听闻者的根机,能使众生常起念佛、念法、念僧的正念,所以不退。
“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从顺缘上讲,极乐世界“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没有恶友;从违缘上讲,极乐世界“无恶缘境”,没有违缘、恶因缘。恶因缘又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讲:内在方面,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外在方面,没有恶神、恶鬼、邪魔、外道、冤家债主等,乃至也可以包括“无有女人”。“等”就可以包括内、外一切的违缘。这里的侧重点主要还是从没有违缘上讲的。
极乐世界虽然有人、天,但是没有“神鬼魔邪”这些修行违缘。魔王本来属于天道,但是极乐世界没有“神鬼魔邪”。但是也有一些净土宗的大德说,即使极乐世界有天魔,这些魔也都是护法的。本来魔王波旬是破坏佛法的,但是也有一些魔,或者被佛降服了,或者被高僧大德调化了,虽然他有可能还住在魔宫里面,魔宫里面也有魔民、魔女,但是他们也是信佛的,是护法的。所以不要以为讲极乐世界有魔就绝对不行,因为天魔毕竟属于天道,也属于人天善趣。魔的神通很厉害,比如天子魔,他的魔宫在欲界天的最高处。在极乐世界,或者说没有魔,或者说即使有魔也是护法的。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讲法不对,没有依据,但这是净土宗大德讲过的。
“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阿僧祇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此理显然,不须疑也。”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会“寿命永劫”,跟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一样寿命无量,所以不退。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寿命非常短促,而在极乐世界“寿命永劫”,这就是差别之处。在极乐世界,寿命有无量劫,而且三毒烦恼可以毕竟不起,这样“长时修道”,有进无退,怎么可能不得无生法忍、转凡成圣呢?二者合在一起思维一下就可以知道。“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通过以上五个因缘我们就知道,往生西方,即使甚至还是一个具缚凡夫,也可以得到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一点确实很难理解。如果按通途教法在娑婆世界修行,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极乐世界就是可能的。因为在极乐世界有特殊的情况,有佛的愿力成就、佛光常照等种种因缘。我们应该详细了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这样就可以知道西方有多殊胜。极乐世界可以遣除一切违缘、成就一切顺缘,内无烦恼、外无违缘,寿命又无量,当然肯定可以不退转,乃至毕竟成佛,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是由特殊的佛力加持、愿力成就的,我们不能以娑婆世界或者通途教法来衡量。
实际上即使在通途佛法中,这样的特殊情况也有很多,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他就不会再造业。善导大师的弟子怀感大师在《释净土群疑论》当中就举了通途教法中提到的一些不会退功德的特殊情况。
比如《俱舍论》等论典里面提到,有些小乘的阿罗汉,他的功德不是最殊胜的,是退法阿罗汉,那么他在这个世间证四果之后,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恶人、恶因缘,就有可能会退失四果、三果这些果位。当然,他是不可能会退初果的,不可能退到凡夫;而且他临终的时候,又会重新证得四果,入涅槃。为什么有一些阿罗汉一证果之后马上就灰身灭智灭度了呢?就是因为他怕退失果位。阿罗汉只管自己自利了生死就行了,所以他就趣入涅槃了。
退法阿罗汉不是阿罗汉里面根机最利的,如果碰到世间的恶因缘,可能还会退;但是他如果生到天上,就不会退法,不会退四果。因为环境很殊胜,所以就不会退转,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
或者比如北俱芦洲,那里的人都是寿命千年,不会夭折。北俱芦洲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佛法,但是虽然没有佛法,一般也不会造特别重的恶业,堕落恶趣,一般接着下一世都会生天。这是因为那里特殊的环境、业力。
这些都是通途教法里面也有的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北俱芦洲,有一些罪业就不会造;退法阿罗汉,生天之后也不会退法、退果位。而往生西方是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愿力成就的,特别殊胜,所以就不会退转,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所以智者大师说“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关于这里提到的“寿数莫量”,《无量寿经》中四十八大愿的第十五大愿就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佛发了大愿,极乐国中的天、人都是寿命无量的,这一点没必要怀疑。只听说过莲花化生,没有听说莲花化死,所以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寿命无量的。除了特殊情况,发愿要去他方世界度众生,那是另外一回事。
《阿弥陀经》中也提到:“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对此,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解释:“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极乐世界的“人民”,也就是从等觉菩萨以下,包括凡夫,都是寿命无量的;而且是“此生成佛,不至异生”,都是一生成佛。对此我们不应该有怀疑。
关于“纵至钝根,一生熏修,无不证圣果”,这就像第十一大愿“正定必至涅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极乐世界的众生都住在正定聚当中,没有不定聚、邪定聚。不管你是什么根机,只要一往生就住正定聚,没有退转,当然也就“无不证圣果”,最后都一生成佛,必至涅槃。
极乐世界是我们修行的最好的、最殊胜的道场,遣除了一切违缘,成就了一切顺缘,让我们修行可以最容易成佛,比娑婆世界殊胜百千万倍。有这么好的一个修行道场,你如果不想去、不发愿往生,那就像莲池大师回答一些人所提问的,确实真的是没有福报、福德,没有善根。

(三)最易往生,三根普被


【且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导之,即预优品。若夫愚朴辈,但能称佛发愿者,而莫不往生。呜呼,观净土一门,则知圣人无弃物矣。】


“且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导之,即预优品。”“圆机”:圆顿的根机;“体道”,主要是从明心见性、心性上讲的,也称为体悟。如果有圆顿根机的人,已经体悟了,这本来也是最殊胜的、上等的净业。这里的“净业”不一定要解释成修净土,也可以是这个人还没有修净土,不一定已经念佛了,他修其他法门,比如依天台圆教去修,也可以说是“最上净业”。
对这样的人,如果“加愿导之”,能生信发愿往生西方,那么就“即预优品”。“优品”:九品当中的上三品。一般说上品中生是依“解第一义谛”往生,上品下生是“但发无上道心”,发起无上的世俗菩提心。当然,这个菩提心没有要求入资粮道,而仅仅是资粮道前造作的、相似的世俗菩提心。如果“圆机体道”,那么至少是上品中生,甚至上品上生,这样圆顿根机的人,临终的时候一刹那往生西方,由于本身自己是圆顿根机,再加上佛力加持,所以当下就能转凡成圣,成为登地圣者菩萨,马上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了。可见净土法门有多殊胜!
这是从上根机上讲的,下面再看下根机。
“若夫愚朴辈,但能称佛发愿者,而莫不往生。”如果是比较愚钝、朴实的人,根机比较差,但只要能念佛发愿往生西方,也都可以往生。
“呜呼,观净土一门,则知圣人无弃物矣。”“圣人”:佛。看净土法门就可以知道,佛绝对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这里的“圣人”也可以指释迦佛,但主要应该是把释迦佛、阿弥陀佛两尊佛合在一起讲的。释迦佛给我们宣讲净土法门,阿弥陀佛以大愿摄持,成就净土,两土世尊互相配合,一起摄受众生。
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什么根机的人都能摄受。上至上上根机的人,不用说“圆机体道”,甚至善财童子、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以及龙树菩萨都要发愿往生西方。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如张钟馗、张善和,一辈子造恶的,临终地狱相现,十念念佛也能往生。可见净土法门确实不可思议,也可知“圣人无弃物”。
关于“圆机体道”,比如许多禅宗大德、宗派祖师,他们都是同时兼修净土法门的,就像永明禅师、天台智者大师,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这些祖师经常劝人念佛、往生净土。当然他们本来都是圣者化现的,但是都在弘扬净土,示现念佛往生。
而关于“愚朴辈”,根机差的众生,历史上也有不少大德给我们示现。比如明朝时的龙裤国师,示现没有文化、没有智慧。虽然他什么法都学不来,但他非常谦卑,特别去请教一个挂单的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告诉他,应该修念佛法门。后来龙裤国师就住在山洞中,专修净土,最后成为国师,有大神通、大智慧,乃至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以及近代的广钦老和尚,也是示现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但是依靠念佛得念佛三昧、明心见性,最后自在往生。
净土法门确实非常奇特,什么根机的人都能得益。如果一个法门虽然很玄妙、很殊胜、非常好,但是我们根机不够,那对我们来说就没有用。而净土法门是真正的“三根普被”,什么人都能修。不但中下根机,甚至上上根机的人也可以得益,比如文殊、普贤菩萨都要发愿往生西方,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普遍不如古人。如果你是真正上上根机的人,比如是禅宗的根机,能明心见性的,那你应该早就已经成就了。以前唐、宋时代善知识如林,开悟的人满街走。而我们留到现在的,绝大多数都是修一般通途法门没办法成就的。所以说“三乘度未尽者,度在弥陀故”,佛所有的大、小乘教法,甚至法华、涅槃,所有这些通途教法都度化不了的众生,只有靠净土法门才能度化,可见净土法门的殊胜。
【彼守痴空之徒,效无碍无修,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乃高其言曰:净土末事也,何足道哉。可不哀耶?】
“彼守痴空之徒,效无碍无修”,“守痴空之徒”就是指有一些学般若空性,但是并没有真正了达空性的含义的人,他就闭起眼睛来修一个“空”,但实际上只是愚痴之空。或者“痴空”也可以表示他只知道“空”,却不知道空有无碍,所以对净土不起信心的,甚至诽谤、排斥。他要学无修无证,讲无相,认为修净土起欣求心、厌离心,发愿求生是有相的、有执著的,应该要修无修、无证、无念的法门。
“起自障心,绝他学路”,“起自障心”,这种知见首先障碍了自己,他不会去修净土法门;“绝他学路”,同时别人学净土他也会去批评。
“乃高其言曰:净土末事也,何足道哉。”他唱高调、说大话,说:“净土末事也。”“末事”就是小事,表示他认为净土只是枝末,不是最根本的修法。他认为禅宗、般若空性才是最根本的佛法,而净土法门是有相的修法,不是根本,只是摄受一些中下根机的人,是什么法都修不了的老太太、老公公才学的,这些人只能修一个净土了。“何足道哉。”所以他就把净土丢一边去了。
“可不哀耶?”这是最悲哀、最可怜的。他不但自障,还要障他,甚至“绝他学路”,就造了极大的、极可怕的恶业。本来这个人学净土,有可能往生西方,往生西方之后他必定一生成佛。但现在因为受你的障碍影响,他没有往生西方,失去了一生成佛的机会,那你的恶业就太可怕了!不用说谤法,仅仅“绝他学路”就造了极大恶业,这是非常可怜、可悲的。
就像南宋的大智灵芝律师,他显现上早年的时候学律以及天台圆教,后来又看到慧布法师讲的“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所以就发心:“我也要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度众生!”但是后来遇到一场大病,才知道临终很危险,自己原来的修行功夫都不得力,生死不是这么容易了的。自己量自己的根机,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净土法门的殊胜。一般人不修净土法门,而是靠自力修行高妙法门,修几天马上就能够断惑证真、生死自在,恐怕也没有这么容易,所以我们只有先求生西方。后来灵芝律师二十几年手不释卷,深入净土教理,为净土经论作注解,同时忏悔自己原来诽谤净土的恶业。这是灵芝律师给我们的示现。
下面再来看《印光法师文钞》里面的一段教言,跟这里所讲的道理一样。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愍世之昧者,不知西方极乐世界,原是唯心净土。导师阿弥陀佛,原是自性弥陀。遂舍实事执空理,令人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竟将如来普利圣凡之道,认作表法寓言。只期一悟,余皆不计。致高明者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即得往生也。其病由于好高务胜,实未深明高胜之所以然。竟致弄巧成拙,求升反坠,甚可悲伤。”
“愍世之昧者,不知西方极乐世界,原是唯心净土。导师阿弥陀佛,原是自性弥陀。遂舍实事执空理,令人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这些愚昧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圆融理解事和理,所以就“舍实事执空理,令人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只执着空理,就像前面讲的“守痴空之徒,效无碍无修”一样。
“竟将如来普利圣凡之道,认作表法寓言。只期一悟,余皆不计。”“如来普利圣凡之道”,净土不仅仅利益凡夫,甚至还要利益圣者,连等觉菩萨都要往生。但是这些“舍实事执空理”的人认为西方净土的种种殊胜,就像《法华经》里面大白牛车一样,都是表法的,是拿来悟的,而不是让你求生的。但他不知道,极乐世界虽然有表甚深的法理,但实际在事相上也是完全真实存在的。
“致高明者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即得往生也。”“颛(zhuān)蒙”:愚昧、蒙昧。这样的愚夫愚妇虽然没有智慧,但是他老实念佛也能往生。这就像王痴头道人的公案一样。王痴头甚至连一文钱、两文钱都搞不清楚,生活都不能自理,后来他被一个道士收为徒弟,最后念佛成就往生了。而他的师父虽然一天到晚打坐,反而不能了生死。
“其病由于好高务胜,实未深明高胜之所以然。竟致弄巧成拙,求升反坠,甚可悲伤。”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喜欢高妙、玄妙的法,说起来很有面子,“好高务胜”,但实际上这些高法真正的高胜处他并不知道。就像“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本来是事理圆融、事事无碍的,但是理上他却并不明白,所以就“舍实事执空理”。有些人很聪明,自以为根机很利,总想修一个高妙的法,不愿意老老实实修净土,最后就“弄巧成拙,求升反坠,甚可悲伤”。现在这样的人很多,比比皆是。
这样我们就知道,上上根机的人依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迅速成就;而下下根机,五逆十恶的人,也能十念、一念往生,超出轮回,得不退转。可见净土法门确实非常殊胜,“三根普被”,什么人都能得益。
无功叟王阗的这篇《净土自信录序》确实非常殊胜,虽然很短,但其中点出了净土法门的殊胜关要。

四、总结

下面对整篇序文简单作一个回顾。
这篇序文在一开始先讲了净土难信,然后又用一句话指出了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获不退而已矣。”
为什么“凡夫获不退”呢?下面就通过通途教法以及特殊法门在两土修行的差别进行详细地分析。这里说是两土修行的差别,实际上是通途法门(圣教门)与净土特别法门的差别。
按通途教法,要想获得不退,不用说三不退,一个位不退都不容易,最起码要证小乘初果。但是往生到净土,自然就“唯有人天”,“长辞四趣”。而且西方的人天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天,是永远超出六道轮回的,是“一切俱是,一切俱非”的。之后,又给我们介绍了极乐世界是“助缘大备,寿数莫量。纵至钝根,一生熏修,无不证圣果”,修行非常迅速,不可能有退失。因此,我们应该要往生极乐世界。
最后,无功叟还指出了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这一殊胜之处。不管是上上根机的“圆机体道”,还是下下根机的“愚朴辈”,都能得益。
这篇短短的论文,不管是从甚深的理上,还是从事相上法门的殊胜、方便上,都进行介绍。这样我们就知道,净土法门确实太殊胜了!

思考题

1.“余遍览诸经,深求其旨,往生功德,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获不退而已矣。”
(1)解释何为三种“不退”?
(2)依通途教法修行,如何才能不退?依净土法门修行,如何才能不退?
(3)为何凡夫皆可获得三不退?有何教证依据?
2.结合《圆观等九人传》与《无功叟净土自信录序》,这两篇论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及通过传记谈谈净土法门凡夫获不退的殊胜利益。


往期精彩


看阎罗王的大审判:大善人的果报为何比不上普通老妇

你知道依靠怎样的神迹,从而大法东流吗

印祖关于学佛没有感应的辨析

目录导航
  • 一、作者介绍
  • 二、成书因缘
  • 三、正文
    • (一)总说往生功德:凡夫位获不退
      • 1.《无量寿经》证生皆不退
      • 2.《弥陀要解》详释三不退
      • 3.《大乘起信论》证极乐为摄护信心不退之胜方便
    • (二)详释二土修道难易
      • 1.此土修行,难获不退
      • 2.极乐世界,皆悉不退
        • (1)长辞四趣,永出生死
        • (2)修行缘具,一生成佛
    • (三)最易往生,三根普被
  • 四、总结
  • 思考题
  • 分享到:
    发布于 2023-12-11 00:55:28
    收藏
    分享
    海报
    1238
    上一篇:法师讲堂:如何才是真正的信他力 下一篇:如何正确地做一个吃瓜群众?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