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讲堂:略论极乐四土
〖往生有四土,各
“四土”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下面我们先简单根据《便蒙钞》的介绍来了解一下“四土”。
一、凡圣同居土
一、凡圣同居土

凡圣同居土 | 约此土 | 约净土 | |
处所 | 三界 九地 二十五有 | 有人天, 无四恶趣,无四空天、外道天及魔王天 | |
所居之人 | 凡 | 有漏 | 念佛得生,非有漏 |
见思未断 | 见思未断 | ||
圣 | 实:已证三乘果, 未入涅盘。 | 亦有权实 | |
权:谓上三土示现来者。 |
二、方便有余土
二、方便有余土
《便蒙钞》:“二方便有余者。若约此土,出三界外,三乘圣众,修方便道之所游居。但离分段,未免变易。但尽见思,未除别惑,故名有余。有九人生于此土,谓:藏二乘,通三乘,别三贤,圆十信。”
方便有余土是三界之外的,是三乘圣人修方便道所生的地方。为什么叫“有余”呢?就是已经断尽了见思惑,也就是烦恼障,还留下别惑没有断。见思惑是通惑,别惑也就是尘沙惑、无明惑,这是三界之外的。所以叫“方便有余土”。
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至少都已经断见思惑了。见思惑断尽了,也就是生死已经了了,没有分段生死了。但是他还有变易生死没有断。变易生死实际上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有一期生命的生死,而是因为他的修行境界还有一层一层的提高,就相当于生死一样。但实际上这不是一般我们凡夫真正的生死,甚至像初果、二果的圣人也有的一期的生命。方便有余土是变易生死,也就有初地、二地这样修行境界的变化。
“有九人生于此土”,这是根据天台藏通别圆四教。藏教二乘:声闻乘、缘觉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位,也就没有登地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类;圆教是十信。这是九类人,生方便有余土。
我们要注意,这九类人,不管是修大乘还是小乘,都是已经断尽了见思惑,但是还没有断无明证法身的,他是在尘沙惑的部分有些差别。未断无明,已断见思惑的,都属于这里的方便有余土。
这是从我们此土秽土上讲,下面再看净土。
《便蒙钞》:
“若约净土,则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圆离二死,圆断五住。九人之中,纯是菩萨。虽有声闻,而非定性,但断同惑,名曰声闻。由其别惑未尽,且名方便有余土耳。”
“但断同惑”,“同惑”也就是见思惑。三界的见思惑,也就是烦恼障,这是大小乘共同的,所以叫“同惑”。
“由其别惑未尽”,别惑就是尘沙惑、无明惑。未断无明,已断尽见思惑的,都属于方便有余土。
但是我们要注意,极乐世界虽然也有大小乘,有生方便有余土的,但他们“纯是菩萨”,都是大乘,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实际上不但方便有余土,乃至凡圣同居土,只要花开见佛的,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这个我们要注意。所以虽然说极乐世界有许多声闻,但实际上这些声闻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也可以说都是菩萨,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关于这里的“方便有余土”,下面我们再画一个图表:
方便 有余土 | 约此土 | 约净土 |
处所 | 出三界外 | 但出娑婆三界 不出极乐同居 |
了生死 | 但离分段, 未免变易。 | 圆离二死 |
断惑 | 但尽见思,未除别惑 | 圆断五住 |
所居之人 | 九人: 藏二乘,通三乘, 别三贤,圆十信。 | 九人之中,纯是菩萨。虽有声闻,而非定性,但断同惑,名曰声闻。 |
三、实报庄严土
三、实报庄严土
《便蒙钞》:“三实报无障碍者。由于全性起修,称性所感,真实果报。色心自在,尘刹互含。四十一位菩萨之所游居。身能现土,土亦现身。不违法性,称性庄严。且如华严法界安立海也。”
四、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
《便蒙钞》:“四常寂光土者。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又三德皆常,性无迁故。三德皆寂,离尘劳故。三德皆光,极明净故。乃清净法身所居。约智名身,约理名土。身土一如,非有二相。”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净土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