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讲堂:略论极乐四土


〖往生有四土,各


“四土”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下面我们先简单根据《便蒙钞》的介绍来了解一下“四土”。


一、凡圣同居土


首先,凡圣同居土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秽土,一种是净土。我们娑婆世界就是一个凡圣同居土,但这是秽土,是不清净的凡圣同居土。而极乐世界虽然是也凡圣同居土,但它是净土。这是有差别的。有什么差别呢?具体的对比,我们来看一下《便蒙钞》
“今略释名义。一凡圣同居者。若约此土,则有三界九地二十五有。本是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动业之所招感。而圣人亦复同居。其同居者有二种圣,一实,二权。实,谓已证三乘果,未入涅盘者。权,谓上三土示现来者。以此二圣,与凡杂居。故曰凡圣同居也。”
极乐世界也有凡圣同居土,和我们这个世界一样,有凡夫,也有圣者,大家都住在一起,所以叫凡圣同居土。
我们这个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三界九地二十五有”。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的三界六道轮回。我们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牢狱一样,在六道中不断轮回。有天道、人道,这属于善趣;同时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而阿修罗有天的福报神通,但是没有天的功德,是善恶夹杂的。这是三界。
“九地”,四禅、四无色界,再加上五趣杂居地,共九个。“五趣”就是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人类以及三恶趣。五趣杂居地都属于欲界,这是一地。再加上四禅以及四无色界,总共是九地。
“二十五有”,这是更广地展开来,又分欲界十四有、色界七有及无色界四有。
欲界十四有:四恶趣(阿修罗也算在恶趣里面)、四洲及六欲天。四洲,也就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一个四天下。须弥山在海的中央,海的四个角有四个洲,四洲都是人类居住的。我们现在都在寻找外星球、外星人,按佛经记载有四洲,就相当于有三个和我们人类差不多,但是寿命、身体高低都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南瞻部洲的人身体是最矮的,寿命也是最短的,其他三洲都要比我们要殊胜,这就相当于外星球、外星人。这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一个四天下,如果是一佛所化,那范围就更大了。这里就不详细讲。这是欲界十四有。
此外是色界七有。怎么来的呢?色界四禅是四有,再加上另外三有:大梵天、小乘三果圣人所居住的五净居天、外道无想天。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五百大劫中一个念头都不起,但是到五百大劫快结束的时候,妄想、念头又起来了,就要从天上堕落了。这是色界七有。
再加上无色界四有,总共是二十五有。
这些就相当于是佛经里面给我们详细介绍的宇宙当中生命的种种不同状态。宇宙中不是仅仅是我们人类而已,根据佛经介绍,有各种不同高低层次的生命。这里的二十五有,就相当于二十五种不同的生命状态。
我们这个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总的去分,可以有二十五种,二十五有。
“本是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动业之所招感。”凡夫、圣人要分开,这里是从凡夫上讲。“有漏善、不善”是凡夫的有漏善业、不善业所感。“不善”就是指恶趣。“不动业”是要有禅定的,比如四禅、四无色界都是不动业。这里是从凡夫上讲,凡夫也有禅定,有些修外道的也会有禅定功夫,也可能生禅天。
“而圣人亦复同居。其同居者有二种圣,一实,二权。”圣人也有在凡圣同居土住的。这里有两种圣人:一实,二权。
“权,谓上三土示现来者。以此二圣,与凡杂居。”“权”就是权巧,大权示现。实际上他或者已经成佛了,或者有些是圣者菩萨,是化现到这个世界的。他有可能化现成一个凡夫,但实际上是一个圣者。
“实,谓已证三乘果,未入涅盘者。”“实”就是确实已经证了三乘果,但是见思惑还没有断尽,还没有入涅槃的。一般说见思惑没有断尽的,比如小乘三果,以及三果向,反正四果阿罗汉以下的都是生在凡圣同居土,如果见思惑断尽了就生方便有余土。
小乘是这样,大乘也是这样,也可以从见思惑断尽上去分。这里讲“已证三乘果”,声闻、缘觉、菩萨乘三乘,如果见思惑还没有断尽,那就生在凡圣同居土。
这是我们这个不净的秽土的凡圣同居土。再来看极乐世界净土的凡圣同居土是怎么样的呢?
《便蒙钞》:“若约净土,则不然。凡夫纯是念佛得生者,则非有漏业,但有人天,无四恶趣,无四空天、外道天及魔王天。纯入正定聚,无不定聚,及邪定聚。但见思未尽,且名凡夫耳。圣人亦有权实。可知。”
首先要知道,极乐世界的凡夫不比我们这个世界的凡夫,不是有漏业。这就是最大的差别。极乐世界净土不是有漏土,而我们这个世界是有漏土。
极乐世界只有人天——人趣、天趣,没有四恶趣,也没有四空天、外道天以及魔王天,魔王天也就是魔宫。“纯入正定聚,无不定聚,及邪定聚。”
极乐世界的人天和我们这个世界人天不一样,他不是六道之内的,而是超出六道轮回的,是超越生死的。但是很奇怪,他可以是人天,因为他还没有断惑,还不是圣人,连小乘圣人都算不上,初果也未证,所以说是人天;但实际上他又是超出轮回的。就像《要解》后面会讲到的:“一切俱是,一切俱非。” 极乐世界的凡夫非常奇特,他既不是凡夫,也不是圣者;但是他又是凡夫,又是圣者,是非常奇怪的。
“但见思未尽,且名凡夫耳。”他还没有断见思惑,所以称为凡夫,但实际上他又是超越凡夫、超越轮回的。这是净土和我们秽土,虽然都是凡圣同居土,但是又有很大的差别。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来比较呢?
一方面,我们要知道极乐世界净土的殊胜,所以我们才要往生。
同时又要知道,不是说极乐世界是佛菩萨登地圣者的境界,对我们来说好像太远、太高了,够都够不着。极乐世界也有人天凡夫,连小乘初果也没有证,那就感觉好像和我们差不多。我们是凡夫,他也是凡夫,从未断见思惑、没有证果这里是一样的。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像是移民一样,可能还是个凡夫。就因为他也还是凡夫,所以我们也就有希望,说明凡夫也可以往生,而且可能往生之后还是凡夫。
虽然是凡夫,但是他的生死又了了,这就非常奇特。这完全就是阿弥陀佛非常善巧一种方便,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威德力,给我们成就了这条绝对不可能的修行道路。你修任何其他法门,凡夫都是不可能出轮回的。凡夫怎么可能出轮回了生死呢?如果了生死出轮回了,那肯定就不是凡夫了。小乘初果、二果、三果都没有了生死,至少你要证阿罗汉,大乘你要登地。
但极乐世界就是这么奇特。他是凡夫,又已经了生死了,是了生死的凡夫。那我们是凡夫,就也有希望了生死。甚至到了西方之后还是凡夫,但是可以了生死。这是非常奇特的。
我们修行,如果要转凡成圣,在这个世界从凡夫修成一个圣者,那当然很不容易。但是以净土法门,以凡夫的身份也有希望往生净土出轮回,这样我们就人人都有希望,凡夫都有希望。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就以《观经》的十句经文来证明,往生西方的九品皆为凡夫,凡夫甚至上品上生都有希望。九品都是为了凡夫的,不是为圣者的。这样我们都有希望。(《观经四帖疏》:“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为众生”者,是其十证也。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下面我们把这个内容画成一个图表。都是凡圣同居土,再分秽土和净土的差别。
凡圣同居土约此土约净土
处所

三界

九地

二十五有

有人天,

无四恶趣,无四空天、外道天及魔王天

所居之人有漏念佛得生,非有漏
见思未断见思未断
实:已证三乘果,
未入涅盘。
亦有权实
权:谓上三土示现来者。



    二、方便有余土



《便蒙钞》:“二方便有余者。若约此土,出三界外,三乘圣众,修方便道之所游居。但离分段,未免变易。但尽见思,未除别惑,故名有余。有九人生于此土,谓:藏二乘,通三乘,别三贤,圆十信。”

方便有余土是三界之外的,是三乘圣人修方便道所生的地方。为什么叫“有余”呢?就是已经断尽了见思惑,也就是烦恼障,还留下别惑没有断。见思惑是通惑,别惑也就是尘沙惑、无明惑,这是三界之外的。所以叫“方便有余土”。

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至少都已经断见思惑了。见思惑断尽了,也就是生死已经了了,没有分段生死了。但是他还有变易生死没有断。变易生死实际上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有一期生命的生死,而是因为他的修行境界还有一层一层的提高,就相当于生死一样。但实际上这不是一般我们凡夫真正的生死,甚至像初果、二果的圣人也有的一期的生命。方便有余土是变易生死,也就有初地、二地这样修行境界的变化。

“有九人生于此土”,这是根据天台藏通别圆四教。藏教二乘:声闻乘、缘觉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位,也就没有登地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类;圆教是十信。这是九类人,生方便有余土。

我们要注意,这九类人,不管是修大乘还是小乘,都是已经断尽了见思惑,但是还没有断无明证法身的,他是在尘沙惑的部分有些差别。未断无明,已断见思惑的,都属于这里的方便有余土。

这是从我们此土秽土上讲,下面再看净土。

《便蒙钞》:

“若约净土,则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圆离二死,圆断五住。九人之中,纯是菩萨。虽有声闻,而非定性,但断同惑,名曰声闻。由其别惑未尽,且名方便有余土耳。”

“但断同惑”,“同惑”也就是见思惑。三界的见思惑,也就是烦恼障,这是大小乘共同的,所以叫“同惑”。

“由其别惑未尽”,别惑就是尘沙惑、无明惑。未断无明,已断尽见思惑的,都属于方便有余土。

但是我们要注意,极乐世界虽然也有大小乘,有生方便有余土的,但他们“纯是菩萨”,都是大乘,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实际上不但方便有余土,乃至凡圣同居土,只要花开见佛的,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这个我们要注意。所以虽然说极乐世界有许多声闻,但实际上这些声闻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也可以说都是菩萨,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关于这里的“方便有余土”,下面我们再画一个图表:

方便

有余土

约此土约净土
处所出三界外

但出娑婆三界

不出极乐同居

了生死

但离分段,

未免变易。

圆离二死
断惑但尽见思,未除别惑圆断五住
所居之人九人:

藏二乘,通三乘,

别三贤,圆十信。

九人之中,纯是菩萨。虽有声闻,而非定性,但断同惑,名曰声闻。


   三、实报庄严土

《便蒙钞》:“三实报无障碍者。由于全性起修,称性所感,真实果报。色心自在,尘刹互含。四十一位菩萨之所游居。身能现土,土亦现身。不违法性,称性庄严。且如华严法界安立海也。”

实报庄严土是断无明、分证法身的大乘登地圣者所居的,是实报无障碍土。
“四十一位菩萨之所游居”,哪四十一位呢?这是根据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等觉,共四十一个位次的登地圣者菩萨。就像华严会上四十一个位次的大乘登地圣者菩萨。
法身大士所居住的称为实报无障碍土,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报土,实报土。


    四、常寂光土

《便蒙钞》:“四常寂光土者。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又三德皆常,性无迁故。三德皆寂,离尘劳故。三德皆光,极明净故。乃清净法身所居。约智名身,约理名土。身土一如,非有二相。”

常寂光就是佛所证的“三德秘藏”,“常”就是法身,“寂”是解脱,“光”是般若。
我们要注意,有些时候直接就说常寂光是究竟佛的境界,但是也有把常寂光土和实报庄严土说成是一体两面的。比如说登地圣者菩萨,也可以是分证常寂光土。
念西法师《弥陀要解讲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净土解行

目录导航
  • 一、凡圣同居土
  • 二、方便有余土
  • 三、实报庄严土
  • 四、常寂光土
  • 分享到:
    发布于 2024-02-19 00:15:16
    收藏
    分享
    海报
    865
    上一篇:法师讲堂:为何净业独以持名为正行,持名为正行,是否无须诵经持咒呢 下一篇:法师讲堂:西方净土与兜率净土的十二条优劣对比
    目录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